新课标下备考策略

2022-11-02  本文已影响0人  一身书生气

新课标下,备课的策略与方法

当我们明白了课标与教材的依存关系,接下来,才可以来谈怎样着手备课的问题。

第一步,研读课文

无论是已经教过很多遍的课文,还是刚入选教材的新课文,老师们都要以“第一次读”的心态去仔细研读文本,从而获得新鲜的感受。这是备课的基础。

有了自己的研读感受和心得后,再参考相关的资料,并设想自己的学生可能的兴趣点或难点,把几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教案设计。

这样的语文课,才有个性,有温度,有创造,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起点和落点

1.教学起点(即学情)

一堂课首先要确定教学起点,即确定学生阅读这篇课文之前,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为学生的起点都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共性。

2.教学落点(即效果)

一堂课结束后,学生的语文能力、观念,还有品格等方面,可能有哪些变化,老师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提升?这就是教学落点。

第三步,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基础。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才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面对一篇篇的课文,我们要知晓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从哪些方面教课文?也就是课文的通用型目标要求有哪些?

下面,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依据课标对核心素养的要求,可以将本单元的目标大致确定为:

至于后面几个单元的“单元导语”所明确指出的通用目标分别是:

第二单元要求“继续重视朗读。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单元要求“学习默读。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第四单元要求“继续学习默读。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第五单元要求“继续学习默读。在把握段落大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六单元要求“学习快速阅读。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由此可见,每个单元对阅读的要求都是建立在前一单元学习内容基础之上的。

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只有站在全盘考虑的高度上,依据某个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材篇目,将相关知识或内容结构化,才能准确把握每一篇课文的通用教学目标。

第四步,重点与难点

每一篇课文,都有学生应该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即重点知识。在每课中均处于核心的地位,具有统领性、代表性、典型性等特点。

教学难点,需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确定,而非教师的教学角度。它是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可能存在认知障碍、理解困难或实践难度大的知识内容。

然而,有的老师对某些单元教学的重心容易把握不准,要么是生硬地按照文体教学的思路,要么就是想当然地教一些琐碎的语文知识。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教学上就常有偏差。

《纪念白求恩》不能当作典范的议论文来教,更不能直接教授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从单元整体的角度看,本文的教学价值在于对比手法的运用,这一点也体现在课后第二题中。

《植树的牧羊人》的独特价值在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但同时也有对比手法的运用。

《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独特价值在于心理描写,同时也有直接的心理描写和间接的心理描写两种。

由此可见,虽然每篇课文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但这些侧重点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因此,老师们要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层面出发,才能准确把握单元教学的重点。

第五步,教法跟学法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做到因文而教、因材施教,是基本的原则。

比如:诗歌是以想象、联想为主导的思维方式,那么教学生赏析诗歌,就一定要用形象思维,才能辨别什么是诗的语言,从而读出诗歌的语言韵味。

议论文或者说明文是理性的逻辑思维,那么在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运用理性的、有条理的,逻辑思维来阅读和理解。

小说的阅读重点是故事情节,所以需要依靠预测与推理的思维,才能从情节与细节中读出人物的性格、作者的用意等。

散文则重在情感的体验与还原,只有引导学生从人、事、景、物的描写中去领悟作者的心思,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由此可见,不同的文体背后有不同的思维训练点。

新版课标在论述“语文核心素养”时,提到要“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所以我们备课时就应该多考虑尽可能往“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靠拢。

第六步,资源整合

针对一篇文章的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后,就可以围绕这一类课文的文体特点与读写要素,去尝试将本单元几篇课文的教学的顺序重新排列。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统编教材可以用“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单元的教学。老师备课时,就应当根据“学习任务群”所提示的“任务”去组织教学,从而把握某个单元或者某一课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建构“语文核心素养”。

当然,“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只是多种教学方式的其中一种,不一定全部教学都适合布置任务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