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行走的花

写作需要“在场”而“走心”

2017-12-15  本文已影响104人  小河七七

——《丁卫军教作文》的读后思考

文 小河七七

丁卫军教作文

简约语文,是丁卫军老师的名片。非常喜欢这样一个大道至简的语文命名。初遇丁卫军老师,应该是四五年前的事了。两次培训,一次在钟吾中学,印象最深的是,丁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成长历程,从普通农村中学走出,依靠阅读写作,一步步成就了自己;一次是在新安小学,内容是什么,不记得了,留在记忆中最多的是那个热的要命的鬼天气,那个像蒸笼一样的小礼堂。丁老师汗流浃背,会场热风袭人。那么长时间了,仍是觉得怠慢了远道而来的客人。

再次遇见,在南京,第四届苏派作文教学名师精品课堂观摩与研讨活动上。丁老师是活动主题沙龙的主持人,他特有的南方人气质,他“在场”“走心”的简约教学主张,那时那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月1号,当我拿到丁老师的《简约语文课堂——走向内在的丰富和诗意》以及《丁卫军教写作》这两本书时,那份喜悦和感动,正像这冬日的暖阳,瞬间温润了我迷惘的语文课堂和作文生活。我迫不及待的读起来,在《丁卫军教写作》的平实叙事里,在可学可模仿的教学范式中,我惊喜地发现,丁老师的语文课堂是“碧波深处有珍奇”,招招直击要害,步步化石成金;丁老师的作文指导是“序列设计助推器”,让学生遇见美好,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正像丁老师所言,教师不能成为应考的辅助,而要成为健全学生人生的能手,用语文来垫高学生的心灵。

《丁卫军教作文》在体例上分为“我的教育叙事”“我的教学主张”“我的课堂实践”三个板块。其中,“我的教育叙事”板块主要以叙事的表达方式,讲述着丁老师在语文天地中成长的经历和体验;“我的教学主张”板块,撷取了丁老师15篇相关作文教学的文章,以线带点,深入浅出的阐述了丁老师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课堂实践”板块,主要以教学实录的方式,展示了丁老师的作文序列设计,文末有丁老师的下水文和教后思考,有名家点评,还有学生佳作展示。尤其是学生关于曹文轩系列小说和鲁迅散文诗《雪》的精彩文字,42页,25200多字,从初一到初三,横跨整个初中学段。这样的精彩专题阅读和写作,无不彰显着学生强大的语文素养,也更让我们看到了丁老师写作教学序列设计的高效指导。

人生最高境界是至简,虽不能往,却心向往之。简约语文,一场划时代的语文革命。姑且谈谈我的读书感悟吧!

一、“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熊培云教授说:“爱一个作家,就去他的家乡走一走。”读一位特级教师,我们在他的文字里,一定可以找到成长的密码。

1992年8月,丁老师电大毕业,被推荐到通州市五总农村初级中学。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成绩,丁老师始终名列前茅。为了弥补电大毕业的先天不足,为了让学生领导家长满意信任,丁老师一心扑在工作上,反复推敲课堂上每一句话,用心打磨每一个环节。厚厚的几大本备课笔记,成了丁老师初为人师勤奋好学最好的见证。

丁老师为了证明自己,课余开始文学创作,相继在《南通大众》发表文章,“小丁老师”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很多同行开始刮目相看。同年,丁老师带领学生六人参加“金城杯”朗诵比赛,6位学生从一等奖到三等奖,一个不落,人人获奖。丁老师付出的努力,收到了意外的惊喜。

1994年4月,丁老师在常熟参加了全国历史名城语文教学研究会,第一篇2000字论文《浅谈板书教学中的缺憾》获得三等奖。半个月的煎熬,第一次论文获奖的喜悦,聆听观摩了魏书生的报告和示范课,丁老师,这个农村走出来的青年,初尝成功的小确幸,教育的激情被点燃,语文梦想在那一刻开始起航。

为了恶补知识和理论的贫瘠,丁老师开始大量阅读。农村语文专业书籍少,丁老师就研读大学教材,心理学、教与学反复研读,烂熟于心。没有成套的理论书籍,丁老师开始订阅语文期刊杂志。大量的买书,花费了丁老师大半工资,从语文期刊到美学经典,从名家论文选到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艺术,丁老师遇见了魏书生、欧阳娜娜等老一批前辈,接触了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外国知名大教育家。读的多了,丁老师开始思考自己的课堂,并积极撰写阅读心得,一篇篇课堂反思的论文先后在全国获奖发表。

1994年开始,丁老师克服没有电脑和像样桌子的艰苦条件,白天教学,晚上开始写作。严寒酷暑,丁老师都坚持深夜12点起床写作。瘦弱不足百斤的体重,却有一股不可阻挡的韧劲。正是这种执着坚持,随着实践积累的厚实,丁老师开始思考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1997年,先后写出了关于课堂效率的三篇序列文章,当时引起了很多专家的注意和重视。

1998年,丁老师作为农村年轻教师,开始在语文的天地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全国中语会年会上,他成了国家级课题的实验教师,并构建了“整体感知.精短赏析.拓展延伸”的初中语文全程阅读教学模式。

2000年,通州市教研室把这一成果在全市推介。

2002年,丁老师质疑学生文化的缺失,他锐意进取,尝试改革。他提出作为语文老师,要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于是他带领着学生在语文教育里寻求突围。他给学生吃好“第四顿饭”,一是每天阅读一篇短文,一是每天写一篇日记。有时,他还会给学生“加餐”,开设文学讲座,阅读文学经典。他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写活动,和学生一起分享收获的快乐。2002年9月——2005年5月,他和学生一起顽固地坚持打造“第四顿饭”。三年里,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坚持阅读与日记,几大本承载生命历程的日记本,朴实地记载着丁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走过的平凡岁月。谁能说这不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呢?

2005年暑期,丁老师在此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南通市“十五”青年教师专项课题和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课题。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顺利结题。

2009年,丁老师入选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提出了“简约语文”的教学主张。成立了简约语文研修团队,“简约语文”教学主张和课堂,先后登上了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国培班和讲台,追求简约也成了语文教学的标杆,引领着更多语文人的关注和践行。

丁老师怀揣对语文无比热爱的教育情怀,从普通农村中学,一步一个脚印,走上全国的讲台。他对语文教学研究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20多年来的不懈坚持,丁老师痴心不改。因为有了“跬步”才有了“千里”,有了厚积,才可以博发,有了量变引起了质变。他从田野中走来,他的根紧握在地下,他的叶相触在云里。“真正的名师,都是在课堂里摸爬滚打摔出来的”,丁卫军老师就是这样的名师。

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蔡明老师说:“有些风靡一时的语文教育思想之所以成为昨日黄花,就在于它是教师的语文,而不是学生的语文”。而丁老师倡导的“简约语文”恰恰是根植于课堂,着力于课堂,他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独特思维和优化课堂教学路径的探索,旗帜鲜明的宣讲着自己的教学主张。

在“我的教学主张”这一章节,丁老师通过15篇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作文教学主张,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作文的硬伤”“作文教学的走向”“序列化作文指导”三个层面。我想截取片断,说说我的感悟和思考。

1. 作文的硬伤及应对

在《中考作文的五大硬伤及教学反思》一文中,丁老师从五个方面对中考作文做了精当准确的诊断与剖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措施和解决办法。

他说,“形式包装下的内容空乏”、“华丽语言伪饰的情感苍白”、“叙议杂糅的文体错乱”、“无‘我’的情感荒芜”、“无‘故事’的简单无味”是我们当前中考作文的硬伤。

丁老师针砭时弊,一针见血的指出当前作文现象,诸多作文怪异现象越演越烈,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硬伤背后的缺失,我们总是埋怨学生不入心,写不出让老师满意的作文?读了丁老师的文字,我才真正反思自己,我自己用心吗?在写作指导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充当了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丁老师说,“我们是否统筹安排了阅读与写作”、“我们是否匠心独运的进行序列性训练指导”、“我们是否智慧引领了学生生活积累”,如果这些你都没做,那就不要再埋怨学生写不好。

正像潘新和先生所言:“语文教育和其他学科领域一样,没有对这个学科基本的了解,没有踏踏实实的学问,就没有发言权。”在丁老师的反思里,我们也找到了作文指导的良方,真正关注阅读与写作。经典阅读,就是种下精神的种子,才能写出“有心性的文章”;真正关注作文训练指导,储备序列的指导方案,坚决抵制作文跟着感觉走,走一步是一步的随意性;真正关注学生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慢慢行走,慢慢感悟和欣赏,修得一颗好心,自然遇见美好,遇见更好的自己。

2.作文的教学走向

作文教学越教越繁,学生写作越写越乱。简约语文的提出,是应运而生,无疑为当前作文处于散打的状态注入一股灵动的清泉。我们的作文教学,该回归何处?丁老师明确指出,回归本真,在回归中走向简约,就是让我们的作文回家。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无疑在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的主场。丁老师主张“写作教学应回归生活,回归自我,回归常识。”

我们总以为,最美的风景在别人的远方,却不知你所在的地方也是别人的远方。“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让学生不仅打开“肉眼”,也要打开“心眼”。当然这更需要教师的智慧引领,丁老师的“三个智慧”方法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我们教师要有写作教学的整体规划的智慧。根据课程要求,学会布控作文生长点,设计独特有效的教学内容序列,把生活和教材勾连,学以致用,分阶段有层次推进;第二,教师要有写作教学的策略实施的智慧。可以尝试根据不同的写作话题,确定好教学策略,如丁老师的“跟课文学写作”片断仿写系列,先根据文本确定训练主题,然后片断回放课文相关章节,再进行片断解析,接着和学生同步写下水文,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最后提出仿写要求,学生练笔。第三,教师要有写作教学的方法运用的智慧。每节语文课前,可以安排“时事开讲”“美文赏析”“日记美读”“班级史记”等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有了生活,长久训练,学生就可以看到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先生说,写作时,我是一个皇帝。这和丁老师提出的写作回归自我的观点不谋而合。事实上,我们很多同学在作文时,总是丢失了自我,冷静的以旁观者的身份叙事,缺乏自我情感的卷入。丁老师说,作文背离了自己的“生活圈”和“情感场”,哪里有真情实感,怎会打动读者呢。“心活了,一切都活了。”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前阵子,校园流行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姑且不谈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单就学生怕写作文这一方面来说,我们不得不反思,学生为什么怕作文呢?

我是苏北偏远农村中学的教师,在我们所在的当地,对于作文指导这块,基本是荒芜的,低效的。我们很多老师急功近利的强调作文得高分的技巧,很多时候却忽略了过程前的作前指导,作后的评讲。

读到丁老师提出写作要回归常识的时候,我豁然开朗,如醍醐灌顶。什么是常识?丁老师告诉我们,常识就是教给学生搜集材料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如何构思立意,如何列提纲打草稿,教给学生批改的一般方法;常识就是与学生一起缩写、扩写、改写训练。再看到这些常识的方法时,这不也正是上学时老师教给我们的东西吗?如今,我们作为二传手,怎么就把它传丢了呢?传统的也是最好的,不是吗?

写作教学呼唤本真回归,追求在回归中走向简约。用最传统的方法,教会学生慢慢成长,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让语文选择一条简约的路回到原点。

3.序列化作文指导

没读丁老师文章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序列化”作文指导。是孤陋寡闻也罢,才疏学浅也行,当我读懂它的深层内涵,我真的庆幸,我遇见了这样的一种作文指导方法。它是可以模仿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在《充分挖掘课文的写作教学价值》一文中,丁老师把写作和课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提出“从写作的角度解读好文本”和“从写作的角度精读好语段”,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呢?丁老师认为每一篇课文都可以成为写作教学的范本,好的语段可以成为“微写作”的模板。

结合文本,我们一起看看丁老师如何带领学生跟课文学写作的。

训练重点一:场面描写步骤

1:明确写作目标。“

怎样由点到面,或者由面到点;怎样既有概括写,又有具体的描写;怎样做到凸显主题,形成正面与侧面的相互映衬烘托。”步骤2:片断回放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文字片断(略)

步骤3:片断解析

首先概括文本内容,从整体到部分,从面到点。最后总结这样安排的表达作用。

步骤4:小丁下水(略)

步骤5:仿写要求

写一个场面,可以是课堂上的一个画面,可以是校园里的体育比赛或者升旗仪式中的一个镜头;也可以是你在上学放学路途中所目睹的一个场景。描写要以人为中心,做到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想结合。记住不要忘掉融入自己的感受。不少于150字。

丁老师还利用课文中大量的精致片断,引导学生从写作教学的角度做一些微观切片。带领学生细致赏析语句,发现文章谋篇布局的精巧,在此基础上仿写。好的语段就成了丁老师“微写作”的模板。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每一篇课文其实都是一个写作教学的范本。丁老师精心确定写作训练的目标,找到课文与写作训练的最佳契合点,这样的训练带有极强的针对性,带着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课文中找到解决的突破口。一个个小小的片断模仿,看起来也许是碎片,但是丁老师进行了序列化设计,把这些设计形成体系,循序渐进的螺旋式训练,让学生的作文从初级入格,中级出格,高级升格,达到了从规范到品味的写作。这是一种作文教学的革命,相信这样的序列化设计会得到更多语文人的认同和践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丁老师巧借源头下水,让每一个学生卷入写作的生命在场,不仅打开了“双眼”,也打开了“心眼”。丁老师让我们看到一个语文名师的教育情怀,更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作文教学的美好前景。写作需要“在场”而“走心”,说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我们更多的教师。愿我们借着简约语文的东风,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和作文教学以简驭繁,以少胜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