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话题

从十一岁女孩发现名著漏洞说开去

2021-01-17  本文已影响0人  逍遥致余生
图片来自网络

看今日头条上,曾有篇文章写的是,11岁女孩发现了《西游记》漏洞。

据说女孩看了几遍《西游记》书(不是指电视剧),发现了书中师徒四人西行途中,翻越了很多山岭,趟过很多河流,到过很多地方,但是他们的吃食永远是馒头青菜之类的。

要知道他们去的可是西方之地啊,那里人的一个饮食习惯就不是这样的。

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看就是个漏洞,不符合常理,因为作者本身是淮安人,这些菜单,人的饮食习惯,很有可能就是从吴承恩自身出发的。

不过这个问题,却是被别人点醒之后,我们才知道的。

这么明显的问题,几百年过去了,竟然没有人提出异议。

图片来自网络

这么明显的一个漏洞,竟被当代的一个小女孩,一个小学生给发现了提出来。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权威对名著是心存敬畏,有天生的崇拜意识。殊不知,名著也有瑕疵,也存在纰漏,因为名著也是人写的,是人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这个女孩叫马思琪,11岁,在上小学五年级吧。这小女孩受家庭影响,突出特点是爱读书,善于思考。特别是思考这一点,很值得我们说道说道。

图片来自网络

小女孩很能领悟学问之道。

以前有学者说过一句很浅显明白的话,学问学问,学了就问,学连着问。解释说这问是紧随在学之后(指中亚各国和古印度),问,就是思考的反应。

这种问,分为下面三种情况。

图片来自网络

1,联想之问。读文时,看到的对人物表现的描写,对人物关系对和对事件的处理,看到事件(或情节)的发展变化等等。

读者如果善于思考。就可以跳出作者的视野范围,站在另一个角度,反观人物自身和事件走向,推断人物的命运变化,推断后续内容而提出一些疑问。这里的问是一种再学习,再创造。

2,质疑之问。从来如此,就(好)对吗?这句话好像是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某一句,忘了是哪篇文章里的了。

图片来自网络

读别人的文章,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读的过程中,可以这样问啊:他这样写对吗?他的观点难道就是正确的吗?我不同意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不同意这样的情节安排。这就是质疑。

质疑是带着自己的独立思考的。,是不被人所左右。这样的学习最有效果,因为你最终拥有了自己的见解。

3,批评之问。读别人的文章,阐发自己的思维。有时候我看到作者提出的某一个观点,明显感觉不赞同。觉得语句不精练,用词不当,或者说有人提出的异议也有待商量。

图片来自网络

这时候,在书的空白处做眉批,做注解,做评论笔记,很有好处。

而且在阅读受阻的情况下,我不会附和别人。因为在我看来,他的观点未必正确,或者说是有待商榷的。

有时,在引导孩子学习时,我有意识地启发他提出疑问,并想办法解决这个疑问。不懂的问题就多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后来孩子慢慢地从中学到了疑问的窍门。

他常常问,这里这一句写的是什么意思呀?作者为啥这样写?这样写好处有啥呢?换成另外一个句子可以吗?改成另外一种写法可以吗?

图片来自网络

总之,问,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也才有更多的收获。

有时候选择比努力重要,有时候疑问、思考也比努力重要。

(对任何文章观点都可以提出质疑,欢迎留言,欢迎大家在下面探讨评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