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主题纪念馆改造设计思路(一)
说起展馆的改造,自己也算是经历过两个改造项目。
那么在重装改造项目中我们如何理清思路去做设计呢?设计过程中又有那些关键点要注意呢?这里用我有限的认知去做一些总结,期望能得到高手的指点,也期望能对新入行的设计师有一点点的帮助。
首先我们要找到“病因”。去和甲方探讨,他们改造原有设计的原因。也就是了解甲方(一般为政府部门)做这件事的目的。
而作为纪念馆,出现改造需求,很大可能是因为展陈手段过于陈旧,或基于当年建馆的技术手段(一般博物馆展馆,设计施工验收后的2-4年内,极少情况下会有改造需求的,如果要改造,证明展厅至少有5年的历史),设备老化或硬件落后无法更新多媒体内容,导致展陈方式和当下展馆的展陈方式出现较大的差距。
这一步是基于对甲方的设计需求的解读。要尽可能的了解甲方对于现状不满的原因,以及期望的展馆具备那些特点。这能保证我们的设计有正确的方向。
其次,花较大的精力去对纪念馆改造前设计方案做研究。你可能要问了,甲方既然要做改造设计,我们为什么还要花精力去研究被甲方“嫌弃”的方案呢?
第一,效率。改造项目一般展陈大纲都是定好的,而我们在投标阶段,基于一张平面图和展陈大纲去做全新的设计,设计要顾及考虑到方方面面,难以快速进入核心设计阶段。
第二,我们可以从过去的设计中,快速找到各部分的重点展示内容。作为革命性展馆,旧的展陈方式虽然不可取,但当时设计时,也会对重点内容做提炼。而这些,有极大的可能是经过跟政府和专家多轮讨论的结果。所以,研究旧方案对于我们快速把握主题和重点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旧方案,是我们汲取营养的地方。
第三,从平面布局和流线设计层面做研究。我们要清楚的意识到,旧的方案旧,展陈手段旧,但是布局和流线以及消防等方面的设计,很大可能是基于展馆建筑设计本身做出来的方案,而这些,具备很强的参考性。这部分的设计思路是尽可能的做优化(基于新的展陈手段而产生的布局和动线)。不要上来就全盘否定前辈的设计,直接去做创新设计。
所以,被嫌弃的方案,曾经也是被甲方和专家们认可过的方案。在我看来,改造项目要尽可能多的是做优化设计,而不是全部做创新设计。
清楚的理解甲方想要改造的目的和目标,在旧的设计方案中找到展览的脉络和重点主题,这算是打好了基础,接下来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深化方案设计了。
展览传播的目的是展览的灵魂。博物馆展览是一种观点,思想,知识和信息的传播。而展览“传播目的”,是展览教育和传播要达到的目的,可以是教育 ,可以是宣传,可以是商业。总之,任何展览都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传播目的,即展览想告诉观众什么,影响观众什么。展览传播的目的,是我们策划/设计/表现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应该贯穿我们设计和表现的全过程。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从大局去考虑我们的设计。所谓大格局,是指跳出甲方的条条框框,从纪念馆对于社会的意义和作用上去考虑我们应该如何做设计。作为革命类纪念馆,是培养社会大众了解国家,了解党史的重要社普教育平台。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是否能忠实的表达传播目的,可以作为设计的好与不好的评判标准。
面对的人群,小到孩童,大到90高龄的退役老兵。我们作为设计师,如何通过设计,去激发观众参观的欲望,解决现有展馆平铺直叙,学究气太浓,枯燥乏味,观众看的累等痛点呢?如何提高展厅的互动性/趣味性/观赏性/参与感呢?
抛开展览外在的华丽装饰,从展览内容本身的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去做设计。
如果项目是基于区域性的革命类展馆,我们还要深挖当地民俗以及历史时期他们的建筑或特色,通过设计优化提炼出具备当地特色的设计元素,贯穿到我们的设计当中。避免“千馆一面”。
革命类型纪念馆,一般以单位时间线上发生的时间为脉络去做展示。那么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颜色造型,去传达各个时期或发展阶段的应该表达的历史氛围。进而提高参观者的代入感。比如革命初期,条件异常艰苦,那么对于这部分内容的传达设计,就要有一定的氛围设计带入。而到了抗战后期,革命即将成功,我们能通过那些艺术表现方式,去传达给参观者黎明前的喜悦之情呢?
在艺术设计和氛围表达这一点上,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具备很强的参考价值。
对于内容本身的二次创作,也显的尤为重要。比如,在我过往的有限的革命类展馆参观体验上,有一个很大的痛点,就是对于革命时期的繁体字报纸/信件/宣言的阅读。本身由于历史原因,信件或有所破损影像阅读,另外考虑到其他参观者也要参观,我们是否能以信件实物+音频的方式去表达这一内容呢。信件内容其实在我看来是很多参观者的兴趣点,但是一直没有一个展馆能让观者方便的接收这些内容。
以上作为暂时想到的方式方法总结。期望能得到更有经验的设计师的补充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