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重温

“法国女人买了房却忘记给孩子注册,心也太大了吧!”

2021-10-11  本文已影响0人  卢璐说

作者 | 卢璐

来源 | 卢璐说 (公众号:lulu_blog)

一直有妈妈给我留言,让我说说法国教育,是不是也这么焦虑?

其实,我一直不太敢随便讨论,教育,这个盘子太大了,情况太多,无法一概而论。话怎么说,都难免偏颇。

转眼孩子们在法国读书两年多了,尤其思迪已经上初中了,功课渐重,压力逐增。并没感到法国教育有咋好,也没发现有多快乐,我只觉得时时要被逼疯。

今天,我还是来说说一点个人的经历吧,也许对我们有点前车之鉴的意义。

去年夏天,有天我和一个正在倒腾房子的朋友聊天,她把现有的房子卖了,买了一块地,要建个新房子,中间租了个公寓,准备过渡两三年。

我们一起计算着啥时候签约,啥时候过户,啥时候搬家……正说着,我无意地问了一句:“学校呢,接送方便么?”

没想到,她一下从凳子上跳起来了,惊慌失措地说:“不知道,我忘记了。”

法国的公立学校,无论是租房还是买房,都要在市政府注册,就近入学。她跑出去打了二十分钟的电话,喜滋滋地回来说,搞定了!回头去交个租房合同,就可以入学了。

虽然这些年,我一直没觉得我是颗卷心菜妈妈,但无所谓到这种地步,还是让我有点惊讶的,我问:“这学校怎么样,你要不要打听一下啊?”

她耸耸肩地说:“小学,离家近,不用我去送,就是好的。”

当然,粗略到八月还没注册学校的妈妈,在法国也算是少数的。

可根据我这些年的观察,从大面上来说,法国父母尤其是中产父母,鸡归鸡,卷归卷,教育归教育,总的来说,还是淡定的,并没有一发破的,坐立不安。

一定有很多人在我之前,已经分析过了原因,例如国外人口少,福利高,大学容易上,职业教育发达等各种原因,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啊,现实总是很骨感。

法国做了无数次调查,即使职业教育发达,毫无悬念,还是学历越高收入越高。

很明显,学历越高收入越多

而在法国呢,上大学(Université)很容易,只要有高中毕业文凭,就可以注册,可大学读五年,即使毕业也没有高等学校的文凭值钱。

在法国有用的学历是高等学校(Grande Ecole),可向来是规模小,招生少。譬如2021年,法国排名前24所商学院,加起来总共收了7500个学生,其中还包括一小部分海外生。想进去,真的没有那么容易。

那他们为什么还不咋焦虑呢?

这个问题,我觉得还不如反过来问:“为什么孩子成绩不好,进不了好学校,我们会焦虑?”

对我来说:孩子读不好书,上不了好学校,怎么能找到好工作啊?这不就等于被社会淘汰了么?到头来还得待家里跟我这儿啃老,这岂不是越过越不如意?。

同样的问题,我也问过很多法国的朋友,他们说:“这的确是个挺值得思考的问题”, 思考过后,不止一个人反问我:“那么凭你个人的执念,拼命强迫孩子学习,到底能对孩子,尤其是中学之后的成绩,产生多大的影响力?”

我想了想说:“这的确是个挺值得思考的问题”。

法国是小学五年,初中四年,高中三年的学制。思迪上法国的初二,等同于国内的初一。现在,除了中文,其他的课,我都已经完全插不了手。

不仅是功课本身难,而且小姑娘虽然刚过12岁,就已经知道跟我念念有词地辩论,常会把我驳得稀里哗啦,不知怎么接下句。

所以,我真的无法展望,等她上了高中之后,我的督促会对她产生怎样的影响力?

之前我家阿姨请假,她要去参加外甥女的毕业典礼。我随口问了一句:“啥学校啊?”没想到,居然是精英中的精英,每年法国国庆日都组方队参加阅兵的那一所!

我的老天啊?我马上停下手里的工作,问了一堆问题。

我家阿姨的父母都是葡萄牙人,五十年代移民到法国,吃苦耐劳讨日子。生了三个孩子,哥哥修车,妹妹都在超市工作,妹夫是卡车司机。他们生了三个女儿,一个学美发,一个学护理,还有一个,进了名校。

我问她:“那你妹妹到底怎么把孩子养进名校的?”

她说:“真的啥都没干”。

这个孩子从小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学习特别棒。是她的中学老师建议她去考预科,帮她写了推荐信,本来妹妹妹夫还顾虑,毕竟要晚上班很多年,还不如学一门手艺。

不过孩子争气,不但考上了,还有奖学金和补助,家里没咋花钱。现在工作也敲定了,直接进了法国铁路局中央管理层。

听了外甥女的故事,我第一反应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人人都想要有好成绩,可毕竟学习的过程是艰苦和枯燥的,而就像是我家这两个生在蜜罐里,从来没有饥饿感的孩子,完全没有危机意识,怎么会有动力?

这个逻辑也是可行的,可在我的身边,还有另一个例子。

我朋友夫妻两个人都是名校学霸,现在都是公司高管,生了两个女儿。

大女儿从进幼儿园开始,就是学霸,现在上高中了,法语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西班牙语,没有一门课不强的。而且不仅学习好,而且很有运动天赋,整天还笑嘻嘻地阳光无比。

可小女儿完全不是这样子。小女儿长胳膊长腿,又聪明又漂亮,可整天粗心大意,散漫不已。学习要盯着,成绩只能在中等和中下等之间晃着。

很多次,她皱着眉头跟我诉苦:“我把在大女儿那省下来的劲儿,都用在小女儿身上了。”

也许你会说,这只是两个特列,然而我一直记得几年前,我在法国学校当老师的经历,非常明显,孩子越大,父母对于孩子成绩的影响力越小。

小学学习好的,都是抓得紧的父母,而中学以上学习好的,或者是特别聪明的,或者自己对自己有要求的,肯努力的孩子。

教育领域到目前为止,我们总是在用定点定位来研究成功案例,什么哈佛女孩刘亦婷,或者教育专家尹建莉,都是因为某个孩子“成功”了,然后就去挖掘父母如何教育孩子?

可这完全无法解释,在多子女家庭中,为什么会有某个孩子特别突出的优秀或者恶劣?

估计很多人会说,这一定就是原生家庭伤害啊,父母偏心,重男轻女,都是无可挽回的?这我承认,然而,对一个成年人来说,你是如何成就你的一生,原生家庭伤害,一定不是全部。

我想,应该有很多人读过一本大火的畅销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好绕口的名字,我更喜欢它的英文名字《Educated》。

这是一本作者自传,作者生在父母拒绝让孩子去学校受教育的摩门教徒家庭,从17岁前从未进过学校,但凭着她的努力和不放弃,最后考入剑桥,哈佛深造,拿到博士,成为历史学家。很有意义,非常精彩。

如果你是想总结经验,如何把孩子送进哈佛,那就别看了,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教育体系的不同,对我们而言,并没有复制性。

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作者的父母生了七个孩子,拒绝他们去学校,最后却有三个孩子拿到了博士学位,就算是特别有心培养,估计也很难达到这个比例吧?

所以,就一个人而言,你究竟会成为怎样的人,读怎样的学校,达到怎样的成就,和父母的原生教育有关,更还和先天的个人基因,后天的个人际遇,以及时代、机会等,各种因素都有紧密且不可分割的因素。

就像《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里的作者,她之所以想到“背叛”父母去读书,起初就是因为在七个子女中,她和第一个走出摩门徒家庭去读书的那个哥哥,走得比较近,而不是源于父母。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强调家庭教育,父母的陪伴,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三岁甚至更小,就开始有了父母之外的经历,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同学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门口的保安,食堂的阿姨……这些都是存在于父母之外,不可控的个人经历,却会着实地影响着他们的一辈子。

人类向来是一个短视的动物,只相信自己看到的。

所以全中国最焦虑的父母,都在北京的海淀黄庄,因为那里聚集着全国浓度最高的“考一代”。

谁能说服,那些凭着高考,彻底改变命运的父母们,不逼着自己的孩子去读书呢?

同样的道理,环顾前后左右,全是独生子女的我们,没有比较,没有现实,怎么能够意识到,又怎么能够相信父母家庭的教育对于孩子的影响力,只是他们人生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全部?

用中国的老话来总结一下,大概就是“儿孙自有儿孙福”。

看到这里了,我知道,达观的人会释然一笑,而焦虑的人,却会更加焦虑,无解的论题。

卢璐:有两个女儿的留法服装硕士、作家,行走在东西方文化差异裂痕中间的,优雅女性自媒体。新书《三十几来得及》,《有实力才有底气》正在热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