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书笔记的技巧与误区
你在读书的时候,会去刻意做读书笔记吗?
做读书笔记的人很多,不做读书笔记的人也不少。我见过一个记性特别好的人,他只是随手翻了翻书,然后转脸就能向身边的人讲述书里的内容。还讲得有条不紊,完美覆盖所有亮点。
我当时就惊了。妈蛋,这人简直太厉害了吧?
后来我和小伙伴们讨论了一下,感觉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就是这位的记性太好了,天赋异禀,我们学不来;要么就是以前看过这本书,这次只是加强一下记忆而已,我们学来也没啥用。
换句话说,我们普通人不可能像他一样,过目不忘。
那么,同时调动多感官的读书笔记,无疑便成为了非常高效的辅助读书的利器。
实际上,在学生时代,许多人都被老师要求做过读书笔记。我曾经在学校的橱窗里见过他们的笔记本展览,本子上一行行的字格外工整,还用几种颜色的笔对不同的内容做了标记。看起来并不像是笔记,倒像是艺术品。
这并不妨碍他们把作文写得稀烂,到了工作时,又因为职场文章而抓破了头皮。
归根到底,许多人做读书笔记,都掉进了一个“给别人做笔记”的误区。
所谓给别人做,就是在别人的要求、号召或者影响下,将书籍里的内容进行机械式摘抄。可惜,金句抄了一万遍,却始终未能讲出自己的金句。别人的东西抄了很多遍,却始终无法转换成自己的东西。
其实把“别人的知识”转换成“自己的知识”,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我们可以先将别人的书通读,然后用自己的话写下笔记,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把别人的知识转化成了自己的知识。
看起来似乎一样,但实际上,经过思考而诞生的产物,是完全不同的。
经过自己的思考后,我们的思想和书中知识点的距离就越来越近。与此同时,我们对知识点的印象也逐渐增强了。除此之外,做读书笔记会迫使我们把自身经历和书中的信息结合起来,从而让我们的思想与书中的知识形成更加紧密的连接。
这也就是常说的“输出倒逼输入”。如果说,我们不太擅长写书评和读后感,那么不妨就从读书笔记开始做起。如果我们对书中的某一点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触,那就不如先把它们记下来,然后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电子类笔记,也有手写类笔记。
电子笔记的写作途径太多了。手机里许多app都可以用,比如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等等。这种做笔记的方式自带便携的优势。如果我们需要查阅这些知识,就可以随时掏出来手机观看。
手写笔记的方式看起来有些落伍。但实际上,手写笔记可以同时调用人的许多感官。这会进一步加深印象。但如果绘制视觉笔记(类似于思维导图)的话,那么还可以同时调动左右脑,效果会更加好。
图片作者@梦归秦淮
用手写笔记的好处是非常多的。比如,写完一本笔记后,会获得一种非常卓越的成就感。那种感觉,就好像自己刚刚写完一本书一样。这种成就感是很难复制的。
另外,手写费时费力。但在另一方面,费时费力的手写迫使我们对所写下来的内容进行精简。这无形中进一步促进了思考和概括,又帮助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
如果手写笔记时,发现自己的字写得太难看,会有一种愧疚之心。有些人便会知耻而后勇,然后练成一手好字(大雾)。当然,这只是个例。
虽然手写笔记好处多多,但我并不建议你将笔记写在书本的白边上。因为,写在书本边缘的笔记看起来很累眼。如果我们需要定向回溯笔记时,查阅起来也非常不方便。所以,我们不如单独预备一个笔记本,专门用来写读书笔记。
当然,笔记本的第一页要预先留下空白。当我们把一整个本子写满后,我们就在第一页将书的目录写下来。将来查阅的时候,会非常方便。
我们要将读书笔记妥善保管起来,这个薄薄的本子就可以成为许多厚重书本的替代品。在此之后,我们如果需要翻阅书里的内容,就可以从这本笔记开始进行。这无形中又省下了很多翻书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把书“由厚读薄”了。
葱鲔火锅式摘抄谈:
所谓“葱鲔火锅”式摘抄法,指的是将摘抄原文与自己观点结合的一种阅读方式。原文是鱼肉,自己的观点是大葱,将其结合,便是“葱鲔火锅”式摘抄。
这种方式非常适合新手。但当你逐渐熟悉了高效阅读法,并且对读书笔记的运用渐渐得心应手后,你会发现这种方式逐渐拖累了你的阅读速度。如果约稿纷至沓来,你会发现对原文的摘抄成为了一种负担。
在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灵活运用这种读书笔记记录法:逐渐降低摘抄的比例,以自己的观点取代之。最后,我们的读书笔记该形成内在的关联,并成为即将交付稿件的框架。
也就是说,在葱鲔火锅笔记的最高级形态里,只有葱,没有鱼肉。
写笔记的时候,我们有必要时刻记着即将输出的稿件,然后在读书的过程中,尽量挖掘有必要展开阐述的亮点。然后,围绕这些亮点来写读书笔记。笔记要尽量精简(节省时间)。而在输出最终稿件时,我们要将这些精炼的笔记当做提纲,然后将思维发散,展开阐述。
为了和书更好地结合,我们有必要记录下来每一朵思想火花。某个章节或者某个句子,为什么能戳中我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我们又为什么写下这样的笔记呢?不妨把原因写下来。如果这样做,不论经过多久,我们都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起来,那是一种随心所欲、无往不利的境界。
便以这个境界,与君共勉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