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啪”!这一耳光打疼你了吗?

2017-10-31  本文已影响106人  杏花疏影里听笛

        前几天,一条《8岁男孩因上补习班过劳猝死》的消息在朋友圈被刷屏,同时加入的不少家长群、家校沟通群、教育群几乎都有转发,各门户网站、论坛、大V号、公众号几乎都在转载。

        我关注的一个教育类的公众号几乎是在消息出来的当天就针对这条消息发了一篇评论,论点并无太多新意,无非是强调不能给孩子太多压力,控诉悲剧的发生。

       论点本身并没有毛病,教育这个话题讨论了千百年,也将继续不停歇地讨论下去,教育本身是个复杂的事情,如何正确教育孩子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要不断学习的,所以这个消息被疯狂传播,有声讨父母的,有可怜孩子的,有鞭挞教育体制的,有批判教育商业化金钱化的,有质疑教育本质意义的,不一而论。

        没想到今天腾讯新闻弹出来一条“十月最全谣言榜,你中招几个”,“8岁男孩过劳死”几个字赫然摆在标题里面,这下子,各群里都是一片尴尬的表情,各大V、公众大号忙不迭删发文,“网络江湖忙删帖,听取巴掌一片”。

         其实这样的反转,这么多年早已司空见惯,从“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到“中国游客泰国铲虾事件”,再到“男子借20万照顾植物人女友”,每次这种反转的套路都是那么熟悉:突然出现爆炸性或吸引眼球话题事件——迅速发酵引发全民讨论,基本上是一边倒的评论——开始有人质疑但很快被舆论淹没,民众开始进入人肉搜索阶段——真相露出水面,事件反转,留下围观群众开始声讨之前跳得最高的那些人......

        每次反转后,我不知道那些在事件刚一开始就亟不可待跳得很高喊打喊杀的人是什么感觉,我仿佛看到这些人被事件真相狠狠甩耳光的场景,似乎还能听到响亮的“啪啪”声。吃瓜群众也很有意思,有人纯粹围观幸灾乐祸,有人悄悄放下高举的拳头捂住被打疼的脸,有人开始马后炮“我早知道......”

        其实很多事件在最开始出来的时候,有心人是很容易找出漏洞的,例如这次的男孩过劳死新闻,我看到不少公众号下面都会有读者留言,表示对此事真实性存疑,有些较真的读者还图片来源不明、新闻事件要素缺乏、不同图片里环境看上去不符合统一场景等因素做了多番分析,但是这些声音一个是数量很少,另一个被作者无视或者含糊带过,甚至还有人被其他评论者无端谩骂。

        在我看来,出现这么多“被打脸”的舆论事件,对整个资讯体系构成极大威胁,将整个社会风气也带得浮躁,直接削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这种事件屡屡出现,其实包括两方面的原因:

        1、媒体(包括自媒体及所有在公众网络上传播信息的人)对新闻事件严谨性的忽视,一味追求抢时间,只顾眼球经济,不肯思考辨别,因为眼球经济带来利益,思考辨别很痛苦还耗费成本;

       2、读者不肯养成思考的习惯,因为很多围观群众都被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弄得疲惫不堪,所以在接受资讯的时候选择最简单的方式:全盘接受,跟着大家一起山呼海啸,俨然自己也成了维护社会公平的英雄,道德优越感又一次凸显。

        我绝对不是对大家的三观予以质疑,但我认为,给犯罪嫌疑人定罪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严谨的程序,完整的证据链才能定罪,即便这样,限于技术或者其他原因仍然有冤案的可能性,那么为什么在舆论事件当中,就可以挥舞着大棒,凭借只言片语或几张来历不明的图片就来定性事件,批判当事人?法庭错判还有翻案的可能,舆论上的错判谁来做翻案呢?

        其实只是想说,任何人在做出对事件的应对之前,请一定保持一颗独立思考的头脑,相信我,绝大多数人的学识、经历、判断能力足以发现很多不正常事件的蛛丝马迹,唯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情绪和内心的戾气停止了思考,因为让子弹飞一会是智慧,中正平和客观看待是修养。

        当然,如果本就是为了经济不要底线,只看生意不看良心,我无话可说;不过,随着读者当中出现的理性思考越来越多,只怕生意也不好做了,近年来GZJY们说话越来越不好使了,就是明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