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小故事小城故事最后,TA们没有在一起

筒子楼

2016-11-01  本文已影响78人  小小苔花

文/张璞云

单位的筒子楼有我家一间20平米的地盘,15年前我们买下它,并住了好些年。后来不是出租给别人住就是闭置着,之后我再不曾去过,几乎将它忘却。最近,同事侄女准备租那房子,我们于傍晚相约去看房,才又一次来到这个久违的地方。院子里地面坑坑洼洼,楼道口木门摇摇晃晃,地板上水泥剥脱花斑,走廊里灯光灰暗,房间白色的墙壁亦呈黄褐色,木窗户显得又小又破烂,窗棂上落满了灰尘,给人感觉这里如同贫民窟一般,一副破败、寒酸之相,置身其中,倍觉压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们入住这里,而且一住就是七、八年,留下了青春的足迹和几多欢笑,但此刻这里留下的只有昔日难忘的记忆,而再难寻觅曾经美好的感觉。

所谓的筒子楼,是中国特色的一种住房样式,是七八十年代中国企事业单位住房分配制度紧张的产物。一条长长的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每间房子自成一体,一个木门一个木窗,兼有客厅、卧室、厨房诸多功能,其前身多是各个单位的办公室或者是单身职工宿舍。

曾经有无数的中国人在筒子楼里结婚生子,奏鸣锅碗瓢盆交响曲。那之前端铁饭碗、吃公家饭的人基本上在县城都没有自家住房,以后住房改革,一些单位的老房子开始变卖给单位职工,让我庆幸的是,结婚不久我们即拥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我清楚地记得,那时楼道里每个房间都住着一户一家。每家蜂窝煤炉都摆在楼道里,炉火味、油烟味、饭菜香味交织一起,弥漫在楼道,我们都习惯了它独特的味道。大人们相互揄揶谈笑声、孩子们的歌声欢笑声是响彻在筒子楼里最热烈的声音。大家上班、下班、接送孩子上学、做饭、睡觉,生活节奏简单明快。常常是一个大人就接送几个孩子,几天大人不在孩子也有人管吃住。串门熟门熟户的就像在自己家走动,谁家改善生活了,大家跟着一起占光分享。找到一个好看的录像带就串联到每家的小电视上,大家都能看到。当年筒子楼的住户大多一个单位的,且多为关系热洛、脾气相投的年轻人,知根知底的,大家其乐融融相处得更像一个大家庭。我的许多生活知识就是在这里学会的。

后来生活有所好转,我们凑钱买了小院。记得当时刚进修回来,因买房子花光了所有积蓄,窗户玻璃没安,家俱也没添就搬了进去,虽然家徒四壁,空空如也,但心里幸福是满满的,因为这是第一次有家的感觉。

好多年又过去了,时下人们又时兴住舒适、安全、小环境优美的单元楼。几近五十的我们又在县城南边公园边购了一套面积120多平米新居,三楼三室两厅,宽敞而明亮,从色调搭配到格局设置,装璜完全按自己意愿进行,尽量做到环保实用、美观大方。整体装饰效果、气氛确实不错。家具选的伊利蓝的 ,电器选的是欧普的,一套全新,多为名牌,略显华贵,典雅而温馨。亲友看了都很赞赏,当然其中不乏客套、恭维之词,但不管别人评价如何,自己满意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住房舒适,衣食无忧,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筒子楼到单元楼,从年轻近暮年,演绎的不仅是普普通通的生活,更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变迁。

生活越来越好自不必说,但如今生活里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一家一户的单元楼封闭得象个蚂蚱笼,住户间多老死不相往来。随着岁数增大,孩子们大学毕业山南海北都远走高飞,留下一对老夫妻两个老面孔在空寂的房间里四目相对。这里没有了住筒子楼曾经的喧嚣和热闹,少了那会我们正年轻的希冀与梦想。留住的只有对老人和孩子的牵挂,对家人和自己健康的祈求,还有就是对人生的几分感慨、几分无奈。

怀念年轻时光,那叫做家的筒子楼。

聚居筒子楼 斯是陋室 生活的甬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