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2020-12-14 本文已影响0人
苏娜一林夕
曾经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著作中读到过她教育生活里的一个真实的故:她怀着对学生满腔的爱,在一个被老师、家长公认为学不好的孩子身上,找到了“思维活跃,点子多”的可塑点,并抓住这一点,因势利导地鼓励、教育,使这位同学成长了,并考取了大学。
这个案例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继而我又联想到张文质先生《慢教育》中的一段话:“一个孩子来到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一次性给定的……比如生在什么家庭,父母的文化状况、财富状况等等,这些问题都很要命……对很多学生来说,很难说他有多大的腾挪空间。如果我们只给他一条应试的窄道,大概他的梦想就会被剥夺……”
我们班级中不乏这样的孩子,没有从父母那讨得上等的智商或情商,在学习上将他与别的孩子放在一起甄别,他一定会败下阵来。我们凭什么总是吝啬自己甜甜的笑容,而留给他冷漠的眼光、嘲讽的话语?凭什么就能断定未来的路上他不是一道风景?
教育的本质是要“长善救失”,所以,在尊重个体的前提下,我们每一个育人者都应善于发现被教育者的优点和长处,并精心呵护和培植,使其不断发扬光大;同时也应正确认识被教育者的不足和缺陷,通过耐心教育,帮助其克服和改正。
教育中有了善于发现的眼晴,美丽的花朵才会尽情绽放;学生的生命中有了光亮,个性才会热烈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