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强化了以孝为本的治国理政原则
【史记】小时间4.26
舜强化了以孝为本的治国理政原则
仅凭以上这几个方面,我们还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会提到五帝这么高的位置上。我想有两件事情很重要。
舜当年被尧看中、推荐的时候,很重要的方面是舜能处理好家庭的关系。他的家庭关系是怎么回事?他的父亲娶了后妻,生了一个儿子,叫作象。父母都疼爱后母生的孩子,对舜很不好——不是一般的不好,而是想方设法要害死他。如果害死了舜,就可以让象独占家庭的财产。舜的父亲让他爬到屋顶上去修补仓房的房顶,等他爬上去以后把楼梯拆掉,在仓库里边放火烧,想把舜烧死。结果舜也是命大,拿着这个斗笠像降落伞一样跳了下来,幸免于难。但是舜就算如此死里逃生,仍然跟以前一样对父母孝顺有加。
可是他父亲还是想害死他,这一次就让他去挖井。井越挖越深,挖到很深的时候,他父亲开始在上面填土,要把井给埋了,把舜一起活埋在里面。舜幸好打井的时候在旁边挖了一条旁道,挖出来了,所以他没死。但是家里人以为舜已经死了,就回家去分财产了,把舜的东西都分给了弟弟象,而且把尧嫁给舜的两个妻子也分给了他弟弟象。象很高兴地来到了舜的房间来弹着舜的琴,想着今后美好的日子,就在这个时候舜回来了。他弟弟看到舜回来大吃一惊,但是舜依然像往常一样对待自己的弟弟,还是一如既往地非常孝敬父母。这就是孝顺父母,友睦兄弟。而且他对父母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这些故事要给我们树立一个什么原则?就是孝的原则。中国古代文化一直强调忠孝伦理。忠孝伦理的核心是孝,孝是一个家庭的伦理,这是中国文化最具有特色的方面之一。
中国文化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的文化。在这个方面它和起源于地中海那种流动性很大的文化相比,差异非常大。中国人是定居在一起的,而且定居是全家人、全族人集中居住在一起,住的房子也不是那么宽阔,我们看到那个时代住房有点儿像四合院一样,相当拥挤,可是它围绕着一个中心,以父母所在的房子为中心展开的。
这么多的人集中居住在一起,表面上说是亲人,但实际上有很现实的利益纠纷。怎么处理利益纠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许许多多的方面,日常生活中的利益,再到祭祀的排位秩序,人与人相处的礼节,怎么去理顺?因为我们天天在一起,中国的文化不能讲究太清楚。中国文化一直在讲,亲人不能分得太清,分太清就不亲了,但是不亲,大家心里有疙瘩,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用礼来规范。
礼非常强调谦让,但这个谦让不是无原则的、随便的谦让,它有一个底线——伦辈分。你是什么样的辈分,你就应该去持有什么样的立场,根据辈分来决定,比如说晚辈对长辈要有礼貌,长辈对下辈要爱护,作为晚辈是不应该和长辈争的,晚辈要很好地去侍奉长辈。
这些家族道理被儒家慢慢地提炼出来,称之为孝。孔子那曾说:孝最核心是善待父母,这是应该的。所以他通过孝强化人伦的关系,强化家族的亲情,让整个家能够和睦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中国整个国家的国情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什么?国家很大,它是散布在各个地方的家族的联合,所以家如果散了,国就不存在。所以家一定要紧密团结在一起。如果你懂得和睦相亲,各家之间就能和睦相亲,再一圈一圈地扩大到整个部族、整个民族到整个国家,这样一个国家才是坚强有力的。
这就是中国古代一个社会治理的核心原则,把它抽象为家庭伦理里中的孝。舜最重要的是给中国建立起一个孝的传统,他作为孝的代表人物。司马迁在舜的本纪(此处指《五帝本纪》)里面着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虽然他没有把这个意义讲出来,但是从中我们能体会到他所展现的是什么?是我们中国社会家庭的核心伦理道德。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