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中年失业?就从这三个方面开始
5月7日,甲骨文公司宣布将关闭中国区研发中心,首批确认裁员约900人,第二批裁员计划600人。
甲骨文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企业级软件公司,2013年成为继微软之后的第二大软件公司。进入这家公司是许多程序员的梦想之一,而现在却面临着被裁员的窘境。
这次裁员的平均年龄在37岁左右,这个年龄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时期。许多人还要背负着巨额房贷,裁员相当于断了他们的生路。而国内目前互联网环境对于35岁以上年龄段的人非常不友好,这也让这次被裁员的人感到压力山大。
许多人在幸灾乐祸的同时,还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危机随时都会出现在自己面前。当初说出“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站了,现在啥也不会”这句话的人,也没有料到打败自己的是另一个人,而是ETC这项技术。
不想自己在中年时期成为被裁掉的人,要把成为不可替代当成奋斗目标。
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在40岁时被裁员,现在该怎么做呢?有的人试图通过掌握多项技能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比方说学习ps、自媒体运营、开网店等等。这样做不能说不对,而是在特定环境下这些技能并不一定用得上。
最简单的例子,当PS被越来越多的人掌握时,对于那些技术一般的人来说,还是赚不到钱的。尤其是AI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重复性强的基本工作将被电脑替代。而能赚钱的,永远是那些身处行业头部的人。
还有的人则是希望进入体制内,拿上铁饭碗。于是开始了漫长的考公之路,考上公务员等同于上岸。如果没考上也不气馁,收拾心情准备第二年再战。
不能简单的说哪种方式更好,只是希望职场人能够明白一个道理。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和知识,增加公司对自己的替换成本,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铁饭碗”。
尤其是那些即将进入公司,开始自己职场生涯的同学们。如果想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就要学会在工作中把具体经验内化升华成为个人的能力和知识。内化升华的能力知识越多,人生路上抵抗大风大浪的能力就越强。
在进入职场之后,把具体经验转化为普遍规律,并内化升华成为个人能力和知识的途径有三个:读书、写作、结构化思维。
读书
读书的目的可以分成:自我提高和消遣娱乐。许多人觉得以自我提高为目的的读书是动机不纯,不能算是读书。知识=实践经验+书本经验,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实践经验来提高个人能力效率非常低,所以通过读书来获取前人的经验就非常重了。
关于读书技巧,在《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中提到过读书应该从三个方面进行。
不分领域的杂读
书籍是大脑的养料,然而只读单一领域内的内容会在我们周围形成信息茧。在这个信息茧内,我们是看不见外部信息的。要想打破这层茧,最好的方法就是部分领域的杂读。世间万物的道理大抵相同,专注于某一领域是成功的关键,但是免不了出现暂时无法处理的情况。
通过杂读来获得灵感是个不错的方法,古往今来,无数大师和先贤们都是博览群书。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更是其中佼佼者。杂读的最大优势在于开拓读者眼界,过分的专注会影响看问题的角度,产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茫。读其他领域的书会破除这种情况出现,帮助读者打开“上帝视角”。
同时阅读多本书
小孩子被告诫读书要一本一本地读,从头到尾地读。但是却忽略一个事实,即仔细阅读有时候会因为内容乏味或过于高深而无法引起我们的兴趣。久而久之,就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读书很无聊”的心理。
做任何事,兴趣都是最重要的。读书也是同样道理,在读一本难以理解的书时,最好的方法不是强迫自己读下去,而是暂时停下,换一本轻松点的书去读。
同时阅读多本书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找到自己最喜欢的类型。有人喜欢高深的内容,有人喜欢严肃的内容,有人喜欢浪漫的内容。而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书,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同时阅读多本书可以方便对比,找到那些让自己读起来最轻松、最感兴趣的内容。
写作
许多人把写作当成一件高大上的事,觉得自己没有写作的天赋。但写作与说话一样,都是源自我们对外表达的本能。写作的最大作用就是可以帮助我们将那种的想法理清,把自己的想法按照逻辑整理出来,能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人的思维具有发散性,写作是按照逻辑将脑中想法输出的过程
只要多留心观察一下,我们会发现生活或工作中好的创意大部分都是不经意间出现在大脑中。这是因为大脑在接受信息之后会把他们储存起来,然后转入后台加工。当受到刺激后,就会将这些信息重新排列组合,呈现在出来。
同时这些想法还具有发散性,它们互相之间没有明显关联。而写作是一项非常注重逻辑的行为,将好的文章与差的文章对比就会发现,那些写的不好的文章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逻辑不通顺造成的。
所以当我们想把那种的想法整理成文字并记录下来的时候,就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
想要持续输出就要持续输入,写作倒逼读书
《数学之美》中曾经概括的讲过信息传递的过程。即编码—传递—解码,信息发布者首先将信息按照语言逻辑编码,传递之后由信息接受者在按照同样的逻辑去解码。这个过程可以概括为输入—输出。
在开始输出信息之前,最重要的是脑子里有货。现在信息渠道非常发达,只要打开手机就能获得我们需要的信息。但是一些没营养的垃圾信息对于我们和他人来说毫无价值,想要提高自己的同时获得别人认同,就需要持续输出高价值信息。获取这类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读书。通过读书获取其中信息,加工之后又通过写作来获得成果。
虽然近几年碎片化学习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但是做好碎片化学习的前提是有系统的知识框架。想要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只能靠系统的读书和学习。而通过写作则可以有效地梳理知识点,把它们按照逻辑顺序表达出来,提高学习效果。
写作能更加深刻地思考问题
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首先会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去罗列其中的优劣势。但是由于自己的局限,会导致思考问题时出现遗漏。经过各种渠道将信息补全后,就需要做深刻分析。这时将思考的内容经过对比分析之后写出来,可以培养思考问题的逻辑。
在《复盘+:把经验转化为能力》中提到,在完成某项工作后,通过头脑风暴将其中的过程和结论整理成文字,可以清晰地发现其中的优点和漏洞。对于形成新的思维方式非常有帮助。
就像之前一直强调的,逻辑对于写作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处理问题的步骤,而写作就是这么一个逻辑过程。
结构化思维
在职场上,老鸟和菜鸟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能否猜到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而职场老年之所以能够猜到大致原因,就是因为他曾经有过处理这类问题的经验。
职场菜鸟在面对问题时,就只能通过试错去寻找解决办法。倒不是说试错这个方式不对,只是这个方法效率太低。
结构化思维给了我们一套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按照这个路径一步一步走下去,效率会高很多。
结构化思维的第一步是学会沟通,要想解决问题,就要正确的认识问题。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明确提出问题的现实背景,甚至有时我们的上司也不知道问题的核心是什么。他们只是发现这个环节存在问题,所以良好的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在明确问题之后,结构化思维的第二步是提出假设。提出假设是指找到几个可能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这样做的意义在于不至于像无头苍蝇一般胡乱收集信息和分析数据。要想让自己的假设成立,最好的办法就是大量阅读成功案例,同时还要向老员工、行业专家请教。
在完成工作之后,要及时总结。分析这次工作中自己的表现优劣,将有点保持下去,同时摒弃自己的缺点。将个体经验总结,将其升华为可迁移的技能。
不断重复这几个过程,是结构化思维的关键。
我们无法预知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所以只有把握当下。学会学习,通过培养可迁移技能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