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名书评高手(1)|如何写好一篇书评
年平均深阅读图书50余本,2018年第一季度读书量超过30余册,其中手机深阅读24册,纸质书10余册,纸质发表《未来简史》《北鸢》等多篇书评,互联网书评10余篇,内容涉及历史、文学、管理、理财类等图书,利用闲暇时间分享写好书评这件小事。写作是一个字加一个字的思想积累,书评是一本书加一本书的思想修行。
我在这里,等你来。
做书评,最大的难事,是公允。一本书写的再好,也有疏漏的地方,就像多年前金一南教授写的一本书叫做《苦难辉煌》一样,这是一部描述共产党成立并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过程,因为历史距离较近,很多事件现象不好做评论,甚至与对很多人的做法,都无法做到公允的评论。据说为了完成这本书的书写,金一南教授前后准备了十四年,搜集材料,鉴别材料真伪,这段历史资料很多在战争中丢失,有可能是暂时消失,不知道那一天就出来了,而且里面涉及到太多近现代人物的资料,更难以把握,作者为此是上穷碧落下黄泉,最终图书出版了,作者仍旧是收到很多书信,有的是书中人物的后人,有些是热心读者,出来指出一些图书的观点或者史料的疏漏,使得这本书每次出版都要经历修订,至今仍是这样。
偏偏我就是一位读书过程中非常较真的人,有时候一本书发现几个一两个错别字,还要坚持去和这本书给出的联系方式联系说明,你们的书有错误。
得到的答复多半是礼貌的,说抱歉的多一些。但也有令人难堪的时候,电话里被人骂:“不就是个错别字嘛,神经病”,同样作为一名编辑,我知道骂我“神经病”的人,他或者她的内心对图书内容本身没有敬畏之心,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做出精品。
作为一名书评人加荐书人,在图书推荐中,肩上还是有一定责任的,对文字本身的尊重和对错误的不予谅解,这是推荐精品书的最起码的态度和前提。而如何写好书评,分享一下我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本次分享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怎么选书,第二部分更有效的读书和写作,在以后的日子里还会不定期的给大家分享:
至于如何选书,我大致总结四点:
第一,有最基本的判断和选择能力。我们知道每年市场上的图书成千上万计,但是真正有价值的并不多,用专业的话讲,动销品种仅占一半左右,通俗理解讲就是每年出版十本书,但只有五本流入市场,其他直接进仓库了,很残酷,但是真正的好书和畅销书,说不定还不到5本书中的一本,当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图书营销活动纷繁多样,图书真的好还是宣传的好是两码事,需要读书的人有判断的能力,选择自己真正想看的书,因为真正想看,你才能在最后有感情的去写出内心的感受,生活中有太多被强迫的东西,在读书这件事儿上,建议还是随心比较好一些。
第二,做好图书的同类对比。一名书评人和推荐人的责任之一就是将好书推荐出来,而好书是要经过对比才能发现的。根据读者对象做好预判,因人荐书,而不是将同一本书推荐给不同阅读习惯的人。如同样是描写明朝的书籍,推荐给中学生和推荐给成年人的书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很多出版社在图书出版之初,论证的时候需要考虑读者年龄的原因之一。通过你的书评,让读者知道这本书适合哪些阅读群体,有什么适合他们的地方,做出详细的阐述。做好这一项,也是你的书评更加吸引人的一个亮点。
第三,是阐明这本书的优点和不足,一本书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用最精简的语言将图书的优点和亮点写出来。这个工作很多图书的腰封上已经完成,如果你看书足够认真仔细,就会发现很多腰封或者封面的推荐语看完,有时候会发现非常的精彩。比如说《浪客美食家》的腰封宣传语就是“一个人也能像浪客一样,自由自在的吃喜欢的东西,兴高采烈的过好每一天”,平实却很有煽动性,最起码我这枚单身狗的心肝微微的颤动了一下。当然,如果这本书在思维方式或者逻辑思维上,亦或是思想性上有打动你的地方,这样就更好了,写出来,就是这本书的亮点。
第四,将图书置于一定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也是书评的顶级的描述,把图书内容放在特殊的历史或者是现实的背景下进行评判,而不是单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这本书的装帧内容进行评论,这样做意义不大。举例子讲,你写《万历十五年》的书评,就需要对作者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有所了解,然后对明朝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和认识,然后才能全面的评价这本书的好与不足的地方。我大学一个朋友,把这本书前后读了十几遍,让他做评论,他只说出来这本书有多好,对作者很是赞赏,但是无法整体评价这本书,为什么?因为他是学文学的,对历史观念没有概念,对明朝的整体把握不够,他从他熟悉的角度,作品的文学性和人物勾画的角度去看,就非常的到位。黄仁宇老先生的大历史观带给读者的都是比较宏观的感受,但历史的细节有时候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政治斗争过程中的人物关系,都是不可小觑的,有了这样的前提再去看这本书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同样,你去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或者陈忠实的《白鹿原》可能感受不到文学作品中那种时代跌宕起伏的感受,如果你去黄土高原的塬上走一遭,就会明白里面很多描写是那样的真实,这也是80、90年代《平凡的世界》之所以火起来的原因,因为在我们今天看来,书是一本小说,而对于当时的很多人看来,书是在写他们自己。这样从历史的角度去评判,一本书的意义就更为深远了。
你的书评层次也会上升一个台阶,我可以做到,相信你也可以做到。
第二部分给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去读一本书并写出精彩的书评:
作为一名书评人,面对一本书的时候,首先要问自己,是一名读者,还是一名粉丝。
我是很多作家的粉丝,比如罗曼`罗兰,比如海明威,马尔克斯,国内的有胡适,唐德刚,蒋勋,迟子建,阿来等,我热爱着他们的的文字,但是一旦转回到书评人的角度,我需要立即转换我的角色,成为一名真正的读者,因为对一本书而言,读者的身份最适宜,而且是一个有思考力的读者。
记得阿来在一次讲座中提到:一位作家最幸福的时候就是自己写出来的文字,能够被读者阅读并被珍惜。他语速很慢,但很深情。原来对他文字的认识只停留于《尘埃落定》,后来发现,他的文字中的力量,远远超过《尘埃落定》,比如《大地的阶梯》,我个人认为能量超出了前者。
所以一本书能够被读者推崇胜过被粉丝推崇。
因为读者是理性的公允的,粉丝是感性的激进甚至狂热的。
就像一提起迟子建,我都分外的激动,虽然阅读过她所有的文字,也知道她文字中的短长,但还是逢人就推荐她的书,我知道这是粉丝心态。
真正的读者能够对一本书的内容评价中,感情会有所节制,而不是随性而为。当然也存在另外一种不带感情的读书方式。
网络时代催生了很多阅读推广人,拆书人,书评人,据我观察,很多人都是将一本书的内容按照自己的逻辑打乱,从新组合成自己需要的东西,把读书看作是一种简单的拆卸的过程,就像是在乐高模具前面,一块块的拆卸,一块块的组装,然后被各种各样的焦虑感紧逼着,将一本书组装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你说他这样读书有收获吗?
肯定会有,但是知识就是粮食一样,他把小麦磨成了面粉,但是没有得到小麦本身很精华的部分。一本书的思想性,通过这样读书的方式是获取不到的,就像孙悟空把白骨精一棒打的粉碎一样,打碎了就不是白骨精了。知识打碎了,就没有思想性了。
所以在做书评之前,首选需要正确的阅读方式,以此来获取一本书的精华所在以及精神内核,但也有例外,有的书实在没有思想性,本身就是一块石头,你怎么砸都不会出现金银的。
也就是说,在评一本书之前,要知道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