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的连接管理

2020-08-09  本文已影响0人  LegendGo

HTTP的连接管理

短连接

HTTP 协议最初(0.9/1.0)是个非常简单的协议,通信过程也采用了简单的“请求 - 应答”方式,它底层的数据传输基于 TCP/IP,每次发送请求前需要先与服务器建立连接,收到响应报文后会立即关闭连接。
因为客户端与服务器的整个连接过程很短暂,不会与服务器保持长时间的连接状态,所以就被称为“短连接”(short-lived connections)。早期的 HTTP 协议也被称为是“无连接”的协议。

  1. 短链接的缺点
    • 在TCP协议里每次连接通常需要三次握手四次断开,HTTP 的一次简单“请求 - 响应”通常只需要 4 个包,如果不算服务器内部的处理时间,最多是 2 个 RTT。这么算下来,浪费的时间就是“3÷5=60%”,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被浪费掉了。

长连接

针对短连接暴露出的缺点,HTTP 协议就提出了“长连接”的通信方式,也叫“持久连接”(persistent connections)、“连接保活”(keep alive)、“连接复用”(connection reuse)。
其实解决办法也很简单,用的就是“成本均摊”的思路,既然 TCP 的连接和关闭非常耗时间,那么就把这个时间成本由原来的一个“请求 - 应答”均摊到多个“请求 - 应答”上。

连接相关的头字段

由于长连接对性能的改善效果非常显著,所以在 HTTP/1.1 中的连接都会默认启用长连接。不需要用什么特殊的头字段指定,只要向服务器发送了第一次请求,后续的请求都会重复利用第一次打开的 TCP 连接,也就是长连接,在这个连接上收发数据。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请求头里明确地要求使用长连接机制,使用的字段是Connection,值是“keep-alive”。
因为 TCP 连接长时间不关闭,服务器必须在内存里保存它的状态,这就占用了服务器的资源。如果有大量的空闲长连接只连不发,就会很快耗尽服务器的资源,导致服务器无法为真正有需要的用户提供服务。
所以,长连接也需要在恰当的时间关闭,不能永远保持与服务器的连接,这在客户端或者服务器都可以做到。
在客户端,可以在请求头里加上“Connection: close”字段,告诉服务器:“这次通信后就关闭连接”。服务器看到这个字段,就知道客户端要主动关闭连接,于是在响应报文里也加上这个字段,发送之后就调用 Socket API 关闭 TCP 连接。
服务器端通常不会主动关闭连接,通过Nginx可以设置一些关闭策略

  1. 使用“keepalive_timeout”指令,设置长连接的超时时间,如果在一段时间内连接上没有任何数据收发就主动断开连接,避免空闲连接占用系统资源。
  2. 使用“keepalive_requests”指令,设置长连接上可发送的最大请求次数。比如设置成 1000,那么当 Nginx 在这个连接上处理了 1000 个请求后,也会主动断开连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