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拾遗——暖暖的冬味(三)
岁入冬月,清寒起,又到了收藏时光的开始,而在这初冬的寒意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封控,渐渐地街头兰州牛肉面馆不知不觉间开了几家,今儿路过,不由勾起了我目光里的思念,回眸间,像是携着冬日里家乡的味道,一步一步走来,成了当下最适宜的慰藉品。
其实,故乡的兰州牛肉面,与儿时的农村无关,那时我只是听听,不是我这样的家庭能享用的,充其量吹牛时过过嘴瘾罢了。
小的时候,解馋的东西,都要自己想办法,家家条件差不多,没有那家专门给小孩零食吃,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还敢多想?
要说那时候,最能勾起味蕾的,还是烧磊子烧出来的土豆,黄黄硬硬的外壳,白白沙沙的内瓤,成了童年最美的零食。
家乡屋后当时是一座叫凤凰山的光秃秃的土山。山上的土有两种颜色,一种是红土,适合烧制砖瓦,一种是白土,比较软,适合树木生长。
大多时候放学干完家里分配的任务,要好的几个同学按照事先商量好的,一起爬上屋后的大山,找有白土的地方,用小铁铲挖出一个土灶,土灶下面的洞用来烧柴,土灶上面的洞码上一圈一圈土块,直至土块合拢,形似宝塔,磊子就算做好。
接下来捡拾一堆枯树枝,先放进一些容易点燃的,点燃后再一点一点添加,一直到柴烧完土块烧烫熄火。
熄火后,先将最上面的土块捅下去一部分,然后将带来的土豆放在土块上,再将余下的土块覆盖在土豆上,再挖一些土,将土块和烧柴的炉洞进一步用土填埋,确保炉内的热量不会散发出来,这样 磊子就完全弄好了。
一切弄好后,天也快黑了,时间上让大家也等不及土豆熟,只好下山回家,第二天上学前爬上山,挖出土豆,边吃边笑一起上学。
有时候我们也使坏,看见其它小伙伴们结队上山,书包里如果鼓鼓囊囊的,肯定也是去烧磊子。便派个人悄悄跟上,认下位置,回来我们几个几番商量,第二天天还麻麻亮的时候,就出现在了他们烧磊子的地方,扒开土,取出里面还散发着余温的土豆,装在我们的书包里,然后照原样重新埋好土,像打了胜仗一样,雄赳赳地就下山上学去了。
后来我们发现了一种比烧磊子更便捷的方法,就再也不上山烧磊子了。
那时候,村里烧砖用的土砖窑顶上,一般要开好多碗口大小的洞,便于砖窑里的燃料燃烧和烧后的废气排放。烧窑的时候,那些小洞如同家里面的烤箱,最适宜烤土豆了,烤出来的土豆不焦不说,还特别香。
我们嘴馋了的时候,会约上几个同学,书包里装上土豆,拿几根铁丝,就去了砖窑。守砖窑的是一个村上的,说几句好话,就让我们爬到窑顶,用窑顶上的洞烤土豆吃。
烤的时候,用铁丝一头勾住土豆,一头折个直角,挂在洞口,一般一个洞口挂一个土豆,顶多可以挂两个土豆,挂的多了,烤熟取的时候不方便。土豆挂好后,一般十几分钟就烧好了。烤出来的土豆外表金黄黄的,一看就有食欲,太香!
除了烧磊子,儿时也干了好多调皮事。有过从鸡窝里偷鸡蛋,有过去同学家地窖里合伙偷软儿梨,现在想来,也觉得好玩。
后来经过的一个一个冬季,无论多冷,想到这些,心里总是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