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精神长存
寒假虽至,学习不止,寒假是实地参观学习的好时机。借着这个好时机,我们一行人开启了两弹城的参观学习,近距离感受“两弹精神”,回味老一辈科学家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成大我、舍己身昌国运的无私奉献和开拓进取。
从精英门出发,穿过印有时代烙印的红砖大礼堂,到达两弹历程馆,这里将为我们讲述两弹精神的感人故事。赵忠尧(1902-1998),中国原子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宇宙线研究的先驱和启蒙者。他深感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远渡重洋,志在为国家和民族学到最前沿的科学和技术,为中国核事业培养最优异的人才。他学成归来,不辱使命,在中国首开核物理课程,主持建立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主持建成了中国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为中国核事业培养了王淦昌、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周光绍等十几位世界顶级核物理学家。他是世界反物质之父,对错失诺贝尔物理奖不觉任何遗憾,他“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突破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面临着两大难题,一缺人才,二没设备。在技术设备落后人才匮乏的难题面前,他为28名大学生开设了培训班,带领他们仅靠算盘、计算尺、手摇计算机攻克了理论设计方案的关键值,麻袋装的演算纸从地面堆到了房顶。他就是两弹城元老邓稼先(1924-1986)。他隐姓埋名28年,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的轰隆巨响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从此中国挺起了民族脊梁。他的临别叮咛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久久在两弹历程馆里回荡,在华夏大地的上空盘旋,在无数追逐强国梦的科学家心里共鸣。
1960年7月,苏联撤走在华核工系统的全部专家,停止供应一切技术设备和资料,中国的核事业何去何从?独立自主是我们唯一的道路,艰苦奋斗、求实创新是这条道路成功的法宝。科学家临危受命,将个人命运和民族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把科学研究、技术突破看得比生命还可贵,甚至为了获取和保护重要科研资料不惜牺牲健康乃至生命。邓稼先如此,郭永怀(1909-1968)也如此。郭永怀提出“铁条包布”的设计思想对核武器真正武器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用生命保护的资料用一颗赤子之心为中国国防事业保驾护航。
两弹历程馆一段段简洁的文字、一张张生动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此行所有人深切领会了老一辈科学家在那一段艰难岁月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拼搏精神和进取精神。如今斯人已去,“两弹精神”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我们要追随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之路,艰苦奋斗、勇于挑战、求实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