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山》:一场骑行西藏的救赎之旅
为什么要去西藏?
今年父亲节期间《朗读者》主持人董卿请到台湾音乐才子罗大佑做了一期节目,罗大佑朗读的是谢旺霖的《转山》节选,《转山》讲诉的就是作者谢旺霖独自骑行从丽江到拉萨的心路历程,与自己的灵魂对话,集结成书,短暂的朗读让我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找来书和同名改编的电影看,因为今年给自己的目标之一就是去西藏旅行。
1
有人去西藏是因为很多人都去过,我也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有人去西藏是因为心中的诗在远方,她神圣而美丽,让人如此向往。
有人去西藏是想逃离现实,寻求解脱,寻找生命的答案。
电影里的《转山》是因为失恋和哥哥的突然去世,为了完成哥哥生前的遗愿,而现实中的作者谢旺霖是因为自己的骑行项目获得“流浪者计划”赞助10万台币,在几乎遭到所有人的反对下,开启了一场无知者无畏的骑行西藏之旅。
不管你出发的因是什么,我们的果都是在路上,去西藏,就像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说的一样,人生就是前半生找入口,后半生找出口的过程。
选择骑行,自驾,机车,还是座火车,飞机,是走滇藏、川藏还是青藏线,是执着于路上的风景还是终点的美丽,不一样的方式带来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而这之中,骑行无疑是最苦行僧式的旅行。
但总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指引你,就像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你就是要去西藏看看。
2
有人因不适应西藏的高反而中道返回。
有人因不适应西藏的昼夜极度温差而高烧不止。
有人因贪恋风景不小心而掉落悬崖,死在了去西藏的路上或雪山的谷底
书中的作者在骑行西藏的旅途中,可算历次千辛万苦。
一次夜间骑行不小心侧翻,身体一般卡在车上,一半掉在空中,差点纵身谷底。
一次野外露营,半夜狼叫,殚精竭虑一夜未眠。
一次遭遇藏獒突袭,车子损坏严重,装备也所剩无几。
一次骑行过程中忽而晴天忽而暴雨忽而大雪,几乎冻死。
还有一次食物中毒,加上昼夜温差极大,差点昏死过去。
他彷徨过,后悔过,哭过,但依然笑着坚持走下去。
去西藏的路就是一条救赎之路,他让你明白心诚则灵,信念比装备重要。
3
当你选择骑行去西藏时,你在路途中感受的风土人情也是独一无二的。
作者在骑行到一户人家借宿,晚上一起品尝手工纯正的酥油茶和奶油粑粑,店家问:小伙子好吃吗,你连忙回答,好吃,好吃。扎西德勒。
骑行到半路上,看到从四川偏远小镇磕长头到西藏的小女孩的朝圣者一家,就像电影《冈仁波齐》里的转山者,三步一扣手,磕头,不投机取巧,每一步走的分毫不差,不偷奸耍滑,中午因吃饭多走的几步吃完接着补完,日出而作,日落就在路边搭帐篷歇息,晚上原地踏步接着磕头,额头上磕出一个大大的圆茧来,而这样的行程别人已经走了3个月了,还要走6个月的路,她邀您一起吃饭,你欣然同意,在路边你好奇的和他们搭话,她也好奇的和你交流,尽管你们语言不通。
在直贡梯寺偶遇天葬,看着天葬师将死后的人赤裸的身体按照顺序拆解,烧香祈福让秃鹫将人体的每一块部分都吞噬,从吃动物的肉长成的身体死后再还给动物,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天葬也是一种生命的图腾方式
在路上遇见的人看见的事似乎和你二十几年来养成的习惯和价值观碰撞冲击,让你明白生命的追求不只是功成名就,还有很多种活法。
4
像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你终于来到了拉萨。
你找到一家旅馆,向老板要了一盘水,像是抚摸心爱的女人给自己一路陪伴的自行车擦遍每一个角落,挂价出售,趁着淅沥沥的小雨,在布达拉宫下的广场,强颜欢笑连拍了几张都不满意的照片,你终于可以安心的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
在中意你单车姑娘的带领下,带你走后门,攀上云梯,见到布达拉宫,没有突然顿悟的解脱,没有天降大任的喜悦,也像往常骑行中平凡的一天,也无风雨也无晴。
最终借着二手单车的售卖钱,你买了一张回台湾的飞机票,完成“流浪者计划”西藏骑行之旅。
这份经历是一份难得的体验,你将这份灵魂之旅集结成书,写成《转山》,让更多的年轻人有了出走的勇气。由此书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
如果没有选择开始,哪有这么多一系列的蝴蝶效应。
谢旺霖在书中将我写成你,用第二人称的方式讲诉一个第一人称的故事,好像是在叩问自己的灵魂,用“你”的方式对话作者和读者,看了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3D感。
为什么要去西藏,因为只有去了你才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