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性、情商的培养方法

2022-11-15  本文已影响0人  蓝色多莉

阅读笔记第300/365天

今日阅读《不抢跑也能超越》

作者:杨霞

法则四:情商保证智商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1.怎样训练孩子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

孩子的自觉性表现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按时完成作业,自觉复习功课,自己准备学习用具,主动收拾屋子,自己洗衣服,甚至做饭,等等。但是许多孩子都不能做到这些,他们似乎总也玩不够,既不喜欢学习也,不喜欢做家务。

1)什么会影响孩子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

首先,孩子的自动性是一种主观动作能力,与早期训练有很大关系。

但是有些家长没有注意孩子早期的大肌肉、小肌肉的训练,孩子没有机会训练他们的肌肉和动作的灵活性,等到上学后需要尽快完成作业上课,集中注意力、管住自己的行动时,孩子就会出现散漫和拖沓的毛病。

其次 ,大脑没有与四肢形成灵活迅速的反应链,尤其是手—脑不协调。这是需要在早期反复训练才能形成的。

再次,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形成好的习惯。孩子很早就体会了看电视、玩电脑比爬山、打球还要轻松的话,他们就会习惯于选择在家看电视而不是出去玩。

最后,孩子从小就没有做过家务,也很少参加体育运动。而人的大脑在运动和劳动的时候才会处于休息状态,运动累了以后会很喜欢动脑,精力也更容易集中,所以从小做体力劳动更多的孩子更易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2)如何培养孩子的自觉性?

孩子的自觉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逐步培养的。

首先要有兴趣和动机。

家长过早的让孩子认字、计算,背诵、阅读,或者只重视学习和练琴,其他一切都不让孩子去做。这样使孩子生活在枯燥乏味之中,对一切都不感兴趣,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

有些家长只要求学习,其他一切不让孩子去做,在物质上给孩子创造了特别优越的环境,尽量满足孩子所有的物质需求,结果孩子生活在富裕满足之中,缺乏韧性和毅力,对学习目标没有什么追求的动力。这些问题都造成孩子没有学习兴趣和动机。

除了兴趣之外,还要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但是在当代的家庭中,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照顾、保护过多,孩子没有机会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有的十几岁的孩子从来没有洗过衣服,更没有做过饭,对学习以外的事情都一窍不通,殊不知儿童的运动能力,动手能力,协调能力,都与学习能力有很强的关系。如果孩子在这方面懒惰、无知,那么在学习上也会遇到很多挫折,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当然也就不可能自觉的去学习了。

有的孩子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也有学习能力,但就是自制力差不能约束自己。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感觉统合失调。二是家长对孩子管的太多,孩子生活在“他制”的环境中,当然无法形成自觉能力。三是对孩子的管理过分绝对化。说不能玩电脑,就跟电脑有关的一切都禁止,孩子当然会想方设法的偷偷玩儿了。

2.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情绪?

孩子的情绪就是他们对一个事物的态度,遗传和后天的教育环境和方法决定了孩子情绪的方式,有的孩子表现的急躁,有的孩子胆小,还有的孩子爱哭、紧张。这些情绪问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情绪控制是一项人人都必须掌握的重要能力,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应当对自己的情绪学会有所控制,情绪控制的不好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人际交往,适应能力和性格,最终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

孩子常见的情绪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孩子最早的任性出现在3~5岁。这个时期的孩子也许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常常无理取闹,大发脾气。对于这个时期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应该采取“置之不理”的冷漠疗法,不要与其讲道理,也不要打骂或吓唬孩子,更不要在最后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是随他去哭,等孩子发现哭闹是没有用的,就逐渐不哭闹了。

2)破坏、摔东西、骂人都是孩子发现愤怒的方式,孩子的行为是家长教育的结果,家长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表达方式。如果家长实行民主宽容的教育方式,孩子就能学习到这样的处事方式。

3)孩子最早的叛逆出现在一岁左右,然后是9岁13岁左右,这些期间他们会要求独立,看待事物会有自己的见解,家长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自己动手,自己做该做的事情,表达自己的看法,给孩子一些选择,而不是压制他。

4)孩子的敏感、胆小和家长尤其是老年人的过分呵护有关。家长要多带孩子去见识更大的世界,经历风雨,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

在心理上,感觉统合训练中的触觉训练可以非常有效地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所以,要多对孩子进行触觉训练,而且越早训练越好。

3.怎样培养孩子的情商

情商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素质,他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情商的培养应该从小做起。

培养孩子情商的6个要点。

1)要培养孩子的忍耐力。

小孩在喝奶的时候不要马上满足他,可以让他先哭一会儿,一边慢慢和他说话,一边拍他的后背再给他吃,并且将这种忍耐时间逐渐加长,从几秒钟延至几分钟。

给孩子零花钱的时候可以对孩子说:“如果你能忍住,一个星期不花零花钱,我下周可以加倍给你,这样你就可以攒起来买你需要的大物件了。”

孩子遇到的困难,家长不要马上给他帮助,而是鼓励他坚持一下,忍受挫折带来的不愉快,成功就会到来。

2)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让孩子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经历一些磨难,练习自己解决问题,创作机会让孩子去学习去适应各种环境,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3)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孩子去摸索,看个究竟,多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运动、玩耍。

4)自信心是靠自己的行动获得的。

家长不能经常替孩子做事,也不要因为害怕孩子捣乱而制止他,而是应该引导他。让孩子在安全的条件下,尽可能多的自己做事情。

5)教会孩子合理的宣泄心理压力。

首先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受到不好的影响。

户外体育运动和体育劳动是让孩子发泄情绪和多余精力的最好方式。

6)通过前庭平衡能力训练来提高注意力。

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可以训练其翻身,6个月的时候训练孩子坐,7~8个月大的时候训练孩子的爬行,在12个月大时训练孩子走路,然后逐步训练孩子跑,跳,单双腿蹦,上下台阶,走平衡木,坐滑梯,跳绳,拍球,做旋转游戏车等活动的能力。

4.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考试紧张

1)孩子为什么会紧张?

第一,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给予了孩子过大的压力。

第二,是平时做题量不够,基础知识记得不牢固。

第三,孩子平时做题时太放松,喜欢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吃东西或者做一会儿玩一会儿。

第四,过于关注自己的紧张,一心想要压制自己的紧张,结果越压制越紧张。

2)家长应该做哪些心理准备?

考试不仅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也是对学生乃至家长心理的考验。家长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家长应该了解,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以应对未来的困难、挫折和挑战。

第一,家长要懂得保护、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信心是战胜困难的法宝。自信心是对自我能力的信任和肯定,就是相信自己能干好某件事。孩子首先要有机会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最后获得成功。哪怕是做好一件小事,孩子也会逐渐认、了解、承认自己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信任孩子,对表孩子表示肯定和鼓励,孩子才会相信自己的能力,强化自己的行为,并愿意不断努力。

第二,家长要懂得帮助孩子克服紧张情绪的科学方法,而不是照顾越多孩子越放松。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让大脑休息的最好方法是睡觉或是做一些体力活动(如运动、劳动)。大脑得到有效的休息方法:课间可以跳绳,慢跑10分钟;在家可以学习50分钟,劳动10分钟。

第三,家长不要把自己的紧张、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考试时最好和平时一样。

紧张的情绪是越强调越出现,越控制越严重。当出现紧张情绪时,教会孩子顺其自然,接纳自己的紧张,同时做深呼吸,帮助自己放松。然后开始行动拿起笔做题,你会发现紧张情绪5分钟之内就消失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