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简友广场想法

人之初,性本…

2022-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fchbfb

三字经讲:人之初 性本善。那么人之初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

其实王应麟的《三字经》对此已经有所解释,原文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意思是: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所以不难看出,这是从不同角度谈论人性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是讲人的本性,这个“善”,是王阳明先生的“不善不恶心之体”,未用之前的人性是绝对性的善,是天理,因此要“存天理”。

性恶论指的是人的禀性,就是西方所说的“原罪”,这是相对性的恶。性恶的一面发生作用就是“人欲”,所以要“灭人欲”。现代对“人欲”有误解,这不是指人正常的“饮食男女”之欲,是贪而无厌之欲,是害人害己的。

本性和禀性不能代表“人性”,人性的结果是后天习得的,叫“习性”,可善可恶。习性主要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所谓“染苍则苍,染黄则黄。”

环境影响潜移默化,心理学教科书里有“狼孩”案例。狼孩自幼长期跟随狼生活,连行为举止都是“狼性”,也没有人类语言能力,后来回到社会也很难掌握人类语言,可见环境影响之大。行为心理学家因此觉得可以任意塑造人,华生认为:“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 ”。而我国古代贤者墨子则留下“墨悲丝染”的名典。

说到底教育是核心,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因此孟子说“善政不如善练”。西方传教士很早就发现我国传统经典内容都是纯净纯善,对读者的影响都是正面的。西方学者研究发现中国传统艺术都是“道德镜鉴”。其实这不过是落实孔子“思无邪”的思想。

王阳明先生是认可性善论的,知行合一中的“知”是良知,是本性;“行”是习性的表现,阳明先生强调“良能”,是指向善的。

虽然说西方宗教虽然强调原罪,但也是有“信、望、爱”的准则,相信人能去“罪”的。可见人类传统文化都是强调人能改恶为善的,这才是教育最大的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