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1)第1章1、2节

2019-12-21  本文已影响0人  woaikeke
精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1)第1章1、2节

第1章  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开宗明义:管理者的工作必须要卓有成效。

1.哪里有管理者?企业、医院、政府机构、工会、学校、军事机构……

2.怎么算“做事有效”?“使某项工作产生效益”&“完成某项工作”&“按时做完该做的事情”

3.智力、想象力及知识有效性“有才能的人往往最无效,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与“有才能的人”相对的是“有效的勤勉人士”,后者会像龟兔赛跑中的乌龟一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率先到达目的地。

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行文逻辑】

Par1:提出问题:为什么管理者的有效性问题少有人关注?

Par2-5:“有效性“是”知识工作者“的一种特殊技能。过去的”体力工作者“多,而”知识工作者“少,因后者占比极小,对大局无关紧要,所以可暂且假定为卓有成效。其中Par3专门对”体力工作“做了说明,对体力工作而言,只重视”效率“,其成果通常可以用”数量“和”质量“来衡量。Par6-8:今天,知识工作者成为组织里的主力,占比增加,因此他们只有对组织真正有贡献,才算是有效。但是,我们不能用衡量“体力劳动者“的方法来衡量知识工作者的方法来衡量。

Par9-13:知识工作者的特点:无法对其进行严密和细致的督导,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做出贡献并追求工作的效益。思考是他们的工作,单谁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金句】

1.    我们无法对知识工作者进行严密和细致的督导,我们只能协助他们。

2.    知识工作者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完成任务,自觉地做出贡献,自觉地追求工作效益。——【感:老师和学生都是知识工作者。】

3.“效率“是”把事情做对“的能力,”有效性“是”做对的事情“的能力。

【案例】

案例1:100年前的林肯时代和20年代初的罗斯福时代的知识工作者极少;医院也只有医生是知识工作者,相比今天的X光及化验技术员、营养师、治疗专家以及社会工作者等也是极少的。

案例2:《纽约客》的漫画。

案例3:美国今天占优势的资源当首推教育,投入之巨,史无前例。

【疑问】

1.    文中的意思是以前的工作多为体力劳动,需要的是“效率”;现在的工作多为知识工作,因而需要“有效”,那么还需不需要效率呢?

2.    对知识工作者来说,自律的要求超过他律。那么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自己本身也是知识工作者,那么这种自律从何而来,自律可以培养吗?我们如何帮助他人自律。作为家长、老师以及老师的老师,太想探讨这个问题了。

谁是管理者

【见】

1.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那么他就是一位管理者。(P4-5)

2.在游击战中,每一个人都是“管理者“。(P5)

3.知识工作不能用数量来衡量,也不能用成本来衡量。衡量知识工作主要应看其*结果*,而不是看机构的规模有多大或管理工作的繁简。(P6)

4.在每一个知识型组织中,总有人单独作战,虽然他们没有下属,但他们仍然算是管理者。(P6)

5.在本书中,“管理者“一词,将泛指知识工作者、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员,由于其职位和知识,他们必须在工作中做出影响整体绩效和成果的决策。(P6)

6.要知道所谓的知识权威,实际上与职位权威同样都是合法的。基于知识权威所做的决策,与高级管理层所做的决策具有相同性质(这正是*凯培尔*发言的主要论点之一)。(P7)

7.大部分的一般经理人员,其工作性质跟企业机构的董事长或政府机构的行政领导其实是相同的,那就是*计划*、*组织*、*整合*、*激励*和*考核*。(P7)

8.本书是对每一位促进机构有效运转负有行动和决策责任的知识工作者而写的。(P7)

【感】

1.    管理者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干部、当官的,管理者也不一定会有下属。2.    管理者无论职位高低,都需要进行计划、组织、整合、激励和考核,形成一个工作的闭环。然后在上一轮考核的基础上再作计划进入下一轮工作。

3.    我感觉教师和学生的日常工作、学习也是要按照“计划、组织、整合、激励和考核”这样的步骤来推进。所以教师、学生,包括家长也应该都是管理者。都应该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以使自己的工作和任务完成更有效。

【惑】

1.“知识工作者“的工作结果有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显现,那么如何来评价这个结果?

2.作者所说的“知识工作者“是否与”管理者“等价?如是,本书书名换作《卓有成效的知识工作者》有没有差别?

3. “要知道所谓的知识权威,实际上与职位权威同样都是合法的”,这句话用到“合法”一词,准确吗?


未来三个月将和同学们一起精读这本书。也欢迎对德鲁克的管理感兴趣的朋友一起讨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