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梦

黄山印象记之五              狮子峰观东海日出光明顶

2018-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海岳行ZMZ9595
黄山印象记之五              狮子峰观东海日出光明顶望西海云天

五、中海胜境

夜深人静愈觉寒冷,被褥潮湿,不知睡去醒来多少次。晨五时许,忽听外面骚动,有人喊去看日出!仰观天上满目星斗,惊喜万分。跟着蠕动的人群登曙光亭,此地人已挤满,找不到合适位置;又登山去清凉台,与妻挤在一棵树下。

观日出的人越来越多,有人披着大衣、裹着棉被,也有人把所有衣服套在一起,全然不顾仪表气质。半个小时过去,渐渐的东方开始发亮,在光亮的衬映下,远处山峦现出参差的轮廓,半空中大片暗白色在下,上半部则是一堆灰黑的云块。随着光亮继续加强,天尽头有了一抹淡淡的桔黄。“十八罗汉”所朝的“南海”处,云雾以电影慢镜头的速度翻滚,正所谓“乱云飞渡”之始。人们无一言语,凝视着,似乎等待一个伟大庄严的时刻。

黄山印象记之五              狮子峰观东海日出光明顶望西海云天

忽然,寂静被打破了,人们呼喊起来:“出来了,太阳出来了!”再看云际处,一个小小的光点在一线明暗交界处萌动,恰如显微镜下细胞的分裂,使人联想起为何有人把日出比作生命的诞生。白色的亮点抖动着慢慢增大,天际处随之变成一片更为明亮的桔红。黑色的山体轮廓镶上一道明亮的边线,天上边那块云团也缀上了规则的金红色斑纹。人群中雀跃起来,照像机的闪光连成一片。人们离开原来的位置,爬上狮子峰的高处。猴子观海那奇妙的大石头在晨曦中显得清新、静谧,如水洗过一般。只可惜没有云海,也没有轻纱般的雾,一切都那么直观地裸露在面前,缺了一点儿含蓄。

早餐是宾馆食堂的蛋炒饭,观饭的形态可想见用料的艰难。当地人说,山上所有食品均由缆车运至白鹅岭,再由挑夫分送各处。因运输艰难,物价甚高。如果没有缆车,完全靠肩挑上山,游人如此剧增,物价不知还要高出多少。

七点钟,取道西海下山。西海乃黄山景区最美丽最深邃处,挺立的山峰重重叠叠,遇有云雾缭绕,大小峰峦时隐时现,宛如浩翰大海中的无数岛屿。这一天没有云雾衬托,西海中诸峰联成一片,一览无余。导游说,西海排云亭为观群峰、赏奇石之最佳处,亭下百十游人正相互指点着前方的山峰。近处一个靴形的大石底部朝天,便是有名的“仙人晒靴”;又有一石如鞋底搭在另一石上,是为“仙人晒鞋”。远处峰顶的“仙女弹琴”、“哮天犬”也十分逼真,称此为天然石雕博物馆,不为空言。

黄山印象记之五              狮子峰观东海日出光明顶望西海云天
黄山印象记之五              狮子峰观东海日出光明顶望西海云天

自排云亭折回南行,远远便望见硕大的飞来石。巨石孤耸峰顶,有一点倾斜,有人在四周蠕动,只是一个个小小的黑点。攀上山顶近看巨石,似与小峰截然分离,确如天外飞来。或问:石从何处飞来?若答以“石从飞处飞来”,那仅是一种文字游戏。而当地传说却有些兴味:当年女娲补天,余二石置青埂峰下,其一被道士带到凡间,成了《红楼梦》中的通灵宝玉,另一块则想为黄山添景,落在云外峰上一住万年。女娲见其清苦,难与游人结缘,愿助一臂之力,让灵石看准西海左数峰一座高岩,念念作法,巨石遂变作了今日模样。凡游山者必到此,巨石遂成黄山名景。明代有杨补曾作“飞来峰”诗:“策杖游兹峰,怕上最高处,知尔是飞来,恐尔复飞去。”当今之人已知晓此物是飞不去了,但在峰顶观巨石悬空状,难免有些“恐然”,如不是四周有铁栏护住,大概十中有九不敢攀登接近。

下山再继续攀登,眼前渐渐现出一片山石裸露的开阔地带,是为平天矼,于此眺望,西海诸峰更显得辽远、苍茫。平天矼的一端,是黄山群峰中第二高峰、海拔一千八百四十米的光明顶。据黄山志介绍,黄山大小七十二峰,均有佛道中人为之命名。明代普门和尚称光明顶为炼丹峰之“顶”,以后沿袭数代。至民国,有人又主张将光明顶与炼丹峰分开,因七十二峰已命名在前,光明顶便不在七十二峰之内。光明顶地势平旷,建有气象台及电视接转设施,立峰顶四望,但见云水苍茫,满目光辉,莲花峰、天都峰比然挺立,西海诸峰渺渺茫茫一片宁静。巨大的“鳌鱼驮金龟”雄踞鳌鱼峰顶,其形其态憨然可掬,不由惊叹奇妙之天成,几欲笑出声来。莲花峰为黄山群峰之最,海拔一千八百六十米,据说置身其上,有“顶天立地”之感。远望莲花峰,又见一种超群脱俗之气:主峰突出,小峰簇拥,恰如一朵欲张的莲花。若有云海,想象其势必宛如仙境。莲花峰的山石颜色也与其他山峰不同,一体的青碧光洁圆润,主峰与小峰间,如工笔重彩手法描出轮廓,线条整齐规则,疑为人工塑成。天都峰有些模糊,峰顶划出一片淡淡的轮廓,指向辽阔的云天……

黄山印象记之五              狮子峰观东海日出光明顶望西海云天

穿过鳌鱼洞前行,憨然的鳌鱼状巨石逐渐退在身后,而莲花峰也不在视线之中,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莲花亭一侧,有路通莲花峰顶。路中,十几位工匠砸石修补石阶,汗流浃背。想到数百里群山石阶相连,不知以多少人之汗水铸成,不禁为之肃然起敬。因修路,游人禁行,无机会去峰顶领略“顶天立地”之势,乃沿“百步云梯”下山。这“百步云梯”,有一百多级石阶列靠峭壁,态势险峻,据说云雾弥漫时成某种舞台效果,十分奇妙。此时无云雾,悠悠扶栏而下,平缓之处停步远望,其境亦甚佳矣。

排云亭至玉屏楼约十六华里,此间山路数次上下起伏,举目便是山峰、奇松构成的图画。走一段路再望,又有变化,正所谓“移步换景”。开始,人们为周围山景所动,全身贯注之,各自攀登,各自远望近仰,停停走走,走走停停,几与山峰融在一处。而后,气力渐减,到玉屏楼之前一段,大多游人已难免气喘吁吁。山路上间或有人走走坐坐,坐坐走走,歇息闲聊者亦不少见。各种各样的拐杖十分有用,一个普通的廉价之物,忽而变成了游人可信赖之依托。一伙北京人集体游山,有年龄最长一位,五十多岁,一副近视眼镜,走在众人最后。几人相约,登一百步歇息,歇五分钟再走,便成了一场比赛。“眼镜”刚刚登罢一百步坐下,数人已起身又登前面石阶。数次辗转,“眼镜”不禁连喘粗气,众人大笑。而“眼镜”精神绝佳,自己打诨道:“五十多岁过半百,年龄不大被人甩,乘人不备追上去,越过三尺也光彩。”言罢呵呵大笑,旋即速走,越过他人十余步方止。

(待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