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养生概论
这几天写了几篇随笔,今天开始慢慢的向大家汇报我的学习情况^_^

中医情志养生是中医养生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让人如何了解自己,如何感知自己的情绪以及他人的情绪,情志缘何致病以及如何做到不喜不悲最终达到大道无情的状态。
今天我们就先了解情志缘何致病,以后再慢慢给大家解析为何会产生这些情志,情志又称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而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和悲,肾在志为恐为惊,故又有五志之称。那情志缘何致病呢?他们在体内又会引起怎样的气机变化?

1、怒则气上
气上,即气机上逆。中医认为过度愤怒伤肝,可使肝气上逆,症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胸胁气满,呼吸急促等气迫血升,血随气逆则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2、喜则气缓
气缓有使气机缓和之意。中医认为喜悦能缓和紧张情绪,使气血和调,但暴喜过度,则使心气涣散轻则心神不宁,心悸失眠,精神不集中,重则神不守舍,失神狂乱。
3,悲则气消
气消,指肺气消耗。中医认为过度悲哀耗伤肺气,上焦不通,则是呼吸气短,声低息微,懒怠乏力等症状,悲忧皆伤肺。
4、恐则气下
气下,即气机下陷。中医认为恐惧可以使气机下陷而不升致二便失禁,遗精滑精等症。
5、思则气结
气结即气机郁结。中医认为思虑过度,可以使中焦气机郁结,症见食欲不振,脘腹痞满,大便溏泻,倦怠乏力。
6、惊则气乱
气乱指气机紊乱。突然受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
以上讲述了七情致病的机理,但七情作为致病因素,一方面取决于情志异常变化是否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范围,另一方面与个体的调节能力密切相关。故一般的情志刺激对大多数人不会引起病变,但对个体调节能力较差的人则会发病,也就是说同样的情志变化有的人可以致病,在另一些人则不会致病,故七情具有生理和病理两重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