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阅读》读书历史

如果你也想了解苏联,这三本书就够了(内附下载链接)

2017-02-26  本文已影响914人  6e161a868e6e
读书、写作,给我自由

我也不知道是从哪本书中产生的灵光一闪,开始决定要去读苏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选择苏联解体这个阶段开始读,而不是伟大的马列主义,伟大的苏维埃联盟成立开始切入。但当我读完这三本书后,再仔细想来,

苏联解体最吸引我的一点是:它跳出了普通国家政权走向灭亡的固有模式(被推翻、被入侵),而是以一种戏剧性的、无法预判的形式,打开了一条“XX主义”、“国家政权”、“人类意志”变革的新路径。

就个人而言,苏联解体的历史阶段发生在我出生前后的几年,现在坐在电脑桌前的我,回想起85年-90年代,中国一个新生命出现,而在遥远的西伯利亚以北、以西、以东,一个曾经巅峰过、辉煌过的国家无声的消散,是历史?是时间?这都是多么的有趣啊!

坚持日更,喜欢就来做做

1,《苏联的最后一年》,作者:罗伊·亚历山德罗维奇·麦德维杰夫

概览:这本书一共分为5章,主要讲述了苏联解体前后政党高层、苏联人民、联盟国家、经济发展、世界政局等多个方面的历史性事件,及它们的前因后果。作者基本上还原了苏联解体的全部面貌。在书籍末尾,作者自己也对苏联解体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反思,具体细节就不剧透了,请自行阅读。

我的思考:

第一,全书很清晰的再现了苏联解体的全景过程。让我知道苏联解体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和重要事件,包括国家高层、官僚中层、人民基层、军队、苏共党员、俄罗斯联邦等,他们在解体过程中的作为,及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我很好奇苏联解体时,戈尔巴乔夫到底在做什么?尤其在最关键的“八月政变”的三天中,他为什么去跑去自我封闭式的休假?书中讲述的观点是戈尔巴乔夫在这三天的休假中接见了他的下属官僚,默许他们成立国家紧急委员会,这直接成了苏联解体的导火索,压垮苏联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戈尔巴乔夫竟然是默许了这种方式的存在,还在临走时对他的下属官员们挥手,并对他们说:同志们,请加油,祝你们好运。所以在我看来,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始作俑者,这种默许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他自己对社会主义,对共产主义产生了心信仰危机。

第三,任何主义都终究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在1990年前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未来究竟如何发展,全球所有国家都无法预判。文末花费了大量篇幅在讨论和反思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等主义之间的关系,虽然略有点学术化,但我读着还是很深刻的。但我个人觉得,不论是原始主义、奴隶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还是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女权主义、拜金主义等等各种主义,核心都少不了一个“主”字,这些主义归根结底,都是人类意志的体现,人类意志又是人类自我利益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苏联最后的五年,仍然在大量制造军事装备,而无法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饿肚子的现状违背了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的生存本能,直接导致意志转向新的革命。

点亮文末那颗心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2,《二手时间》,作者:S·A·阿列克谢耶维奇

概述: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他们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

我的思考:

第一,这本书讲述的方式很零散,但是很震撼。书中讲述了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历史阶段,经历的苏联解体前后的一些生活变化,完全是用口语化的方式原文呈现了被访问者的生活变革,这种语言非常真实,基本没有经过任何的修饰,所以读起来真的好像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有很深的切肤之感。

第二,任何选择都是一条单行道,选择以后就不能后悔。书中被访问者在苏联解体的关键时期大都选择了支持苏联解体,支持俄罗斯联邦,支持叶利钦,他们希望叶利钦能够带领原苏联人民建设美好幸福的俄罗斯联邦,能够给极度渴望食物、物质生活的人民带来幸福,但当叶利钦执政后,现实并没有如他们所愿,他们的基本需求并没有被满足,他们的意志又促使他们开始自我怀疑、自我反思,由此产生了书中所描述的一种犹豫不决、低迷不定的氛围,苏联怎么了?俄罗斯怎么了?人民,怎么了?

第三,站在更高的高度,以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待选择。其实这个思考是引申到我自己了,我从这本书中感悟到,在做任何决策的时候,一定要站在更高、更长远的视角去判断当下所做的决定对你的综合影响。比如坚持读书,坚持写作,当下看起来是浪费时间,短期没有成效,但长远来看,我们依然坚信读书和写作会内化为我们自身的修为,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精进、智慧、善心。

关注我是故事的开始~

3,《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作者:斯维拉娜·阿列塞维奇

概述: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切尔诺贝利。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他们的故事透露出他们至今仍生活在恐惧、愤怒和不安当中。本书将这些访谈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的写实描绘,使这场悲剧读起来像世界末日的童话。人们坦白地述说着痛苦,细腻的独白让人身历其境却又难以承受。

我的思考:

第一,压抑、冰冷、可怕、死亡。这四个词,完全反映出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书中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个故事都压迫着读者的神经,整本书充满了对人生的绝望、悔恨、懊恼、愤怒、怀疑,整本书死气沉沉,毫无活力,书中描述的世界好像并不真实存在,它是一个与我们现存的当下世界完全迥异的对立面,但,这种充满可怕、死亡的世界,真的存在过。

第二,社会主义统治人民的核心武器:思维打击。书中讲述了切尔诺贝利爆炸时,号召了无数志愿者、军人、医护人员赶赴现场灭火、救灾、医人,他们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无上光荣的行为,好比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赶赴前线与纳粹德国开战。这种自豪感式的思维方式完全来自于他们所生所长的社会主义苏联对其的灌输的知识及对人性思维的强烈打击,促使每个人公认一套价值体系——强大的精神荣誉。或许这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最本质的差异。

4,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mhChZp2 密码: qrru(如果无法下载,请扫码添加微信联系本人索取)。

扫码添加我吧~爱读书的高博士~ 全文撰写时长:2个小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