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思考不重要了吗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发现自己直接思考问题的意识已经变得相当的单薄了。大多数时候的第一选择往往是在网上搜索,比如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百度,甚至在节日里需要编辑祝福短信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也是百度,然后再仿照着写下类似的语言。
生活里就更不用说了,只要是遇到点问题,都是首先百度。我时常在想,这些内容会不会应该是我们本应该掌握的基本常识呢,为什么总是要靠搜索出来的结果验证之后才相信这样操作的。在读书的时候也是如此,我们看到书中一句不错的话,也喜欢放到网上,先看看大家的理解,而不是融入自我的感受。读完了一本书,本来想要输出一点自己的读书感受,又好像无从谈起,这个时候我们同样的还是会借助网络,看一看大家的想法,看看大家的理解,然后再顺着这个思路展开自己的思索。
久而久之,我们对事物的确定性越来越匮乏,对一些内容的理解也越来越模糊,甚至在做一些决定的时候也越来越犹豫不决,因为我们总想看到一些参考模板,然后再决定自己如何做。
这样会不会造成自我思维的固化呢?
在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后,我想我应该去做出一些改变了。
曾经我总是认为自己的修养不够,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所以我慢慢的开始读书,希望从书海中看到别样的人生,看到更多的人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然后慢慢的改进自己。
可是后来我发现,读书只是一种很浅显的方式,因为你可能在某一个时刻看到了触动自己的人生,但是之后呢?我们通常是在读书的时候会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渐渐的淡忘了这种感受,甚至我们在当时根本没有理解到书中所描绘的意义。
我把它概括为,我们思考的不够深入。
是啊,在看了山山水水,大好河山后,你是否只是看到了壮丽的风景,这里背后的历史和人文,你是否有过思考,甚至说,好吧,你看到了这些风景,是否只看到了这些风景?
看到一些鬼斧神工的景象,你是否有更多的感受,进而想办法把这种感受以某种方式输出。或许这样,你才算真正的欣赏到了这美好的风景。
读书如看风景,我们曾经一味的追求跨越山海的足迹,一味的不停翻阅,却不曾有过一处风景让自己记忆深刻,不曾有一本书中的某个片段让自己回味无穷。好像我们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风景依然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味的懵懂少年。
我想这就是输出的可贵之处,它会让我们更加懂得如何独立的思考,然后把这种经过大脑消化,经过编排,经过锤炼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才是我们不断向上的基石。
从现在开始,我也要逐步的去采取这样一种方式,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输出,坚持一段时间,相信会有美好的事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