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随笔记生活随想

初识南希

2017-02-09  本文已影响0人  本末源

第一次读南希的书(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且是跟着线上读书会的伙伴们一起,虽然和大部分伙伴都不相识,却感受到了某种同频共振。比起一个人读那些生涩的文字,这种方式更开放,更具联想,更能延展,加上有老师的耐心解析与答疑,受益匪浅。

南希在导言的部分就特别强调了精神分析中的主观性/投情性,在经验主义科学家眼中,主观性通常被视为精确观察之大敌,而南希认为主观性/投情性是了解来访者的首要工具。记得新闻学的课上,老师曾强调客观事实的重要性,现在想来,其实从选取到理解客观事实的过程已参杂了人的主观性,主观性并非是贬义之词,投入自身感受去理解他人,或许更能感同身受,但重点在于,需要自知已带入了主观性,自知理解的过程不单单是对客观事实的拷贝不走样。

南希提到治疗的过程常涉及多种相互作用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孤立的症状,对治疗结果的评定不仅包括症状缓解,而且更为强调整体功能的改善。其实这段话也适用于培训行业,症状的背后关联着的是整个系统,并非拿着锤子看到钉子就拼命去敲打,敲了这颗或那颗,其实未能改善真正的本质,问题也依然存在,中医治疗的系统调理或许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有着敏锐直觉及内省的人,尽管培训经历相对缺乏,也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治疗师”,这样看来,技巧若未融于心化于行,即使再多的培训也无用,而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发自内心地去了解对方比掌握某种治疗技术更为重要。又联想到培训行业,如今培训中尚存在“倒置”的现象,培训师所教授的往往是自己偏爱的或熟知的技术与工具,却很少顾及受训者是否充分了解何时何地何程度地将其运用于受训者自身所属的现实世界。

南希认为治疗目标除了包括症状的消失或缓解外,还有“来访者内省力发展,自主感增强,认同感稳固,以现实为基础的自尊心增强,认识并处理情绪的能力得以改善,自我力量及自我协调性增加,爱、工作及他人适度依赖的能力扩展,愉悦与平和的情感体验增多。”或许,这就是之前提到的整体功能的改善。

内省力,将无意识的内容挖掘出来成为有意识的一部分,从已知事实到未想过的事实,在其中自由驰骋,而产生“情感顿悟”Aha的动态过程。

自主感,其反面即是不能主宰自己,主观自由感被蒙蔽,被忧郁、焦虑等控制而丧失了自我控制感。增强自主感时,会是这样的: “我学会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并让别人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学会拒绝别人,不再无条件顺从他人的意愿”,“我学会信任自己的情感,心安理得地生活”,“我解决了令我不知所措的矛盾心理”……内在的自由感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心理状态之一。

认同感,寻求“自我”的定义,或许也就是埃里克森提到的寻找自我的统一性。南希写了一段很有意思的对比,那些成长在稳定、单纯、原始民族的亲属群体中的以前的人类,“我是谁”这样的问题或许压根不成为问题,尽管他们选择的生活余地有限,但心理上的安全感却可以保障;而成长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居无定所,关系冷漠,总有其他人以非人性化的方式对你的衣着、饮食、思想、情感及职业指手划脚且相互矛盾时,理解“我是谁”以及“我在这个混乱状况中处于什么位置”就显得极其重要,发展稳固的认同感已成为现代人心理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主题,若只有借助外界的评价才能体验自我认同,就非常危险了。让自己不断体验,“我是谁,相信什么,感受如何,想要什么”。

自尊心,即使十分自信的人,自尊心也可能相当脆弱。

认识并处理情绪,丹尼尔-戈尔曼所提的EQ情商,其实就是精神分析传统意义上的“情感成熟度”,认识并处理情绪其实就意味着了解自己的感受,并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感受,最后自如运用利人利己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如果感到生气,重要的不是立即发泄愤怒,而是注意自己产生了这种情绪,并寻求途径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合理地利用这些能量。当情绪在那儿了,人往往不自知或难以准确识别,而敏感的身体会发出信号告诉你它的存在……

很有意思的学习与碰撞,继续体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