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并未固化住你
《人生七年》
最近得到中分享的一篇关于阶级固化的文章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惊,
有一位叫迈克尔•艾普特的青年人,他为了证明阶层固化,做了一个真人秀记录采访,他采访了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孩子。之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但年的孩子,记录他们的现状,倾听他们的生活。这一部跨越半个世纪的记录片,叫做《人生七年》。
这部记录片现在已经从这些孩子的七岁拍摄到了他们的五十六岁。
在孩子七岁时,他们都是一样的无忧无虑,有的梦想上牛津,有的想当宇航员有的梦想环游世界,还有的想去非洲帮助难民。好像未来一切都有可能。
但现实却是残酷的,来自富裕阶层的孩子从牛津、剑桥毕业,成为社会精英;来自中产阶级的孩子成为了教师、公务员等,继续这中产阶级的生活;来自贫穷阶级的孩子早早辍学,成为了底层的劳动人民。
阶层固化
阶层固化引发了我的深思,阶层中固化的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社会地位?还是人脉资源?
我身边,有很多因为拆迁或各种意外财产而富足起来的人,他们从贫下中农,一下身家百万,手上握有好几套房。若阶级固化中最重要的是金钱,那么他们就可以说是中产阶级了。但在我身边,这类爆发富最多就是有钱能买上心仪已久的车和包包,能真正改变自己阶层的却是少之又少。
古话说:“起码富三代,才能成为贵族”。如此,阶层固化真的没有办法改变了吗?
阶层固化的是思维和格局
得到中给出了这样的回答:阶级固化的是创造财富的品质
《人生七年》中有一对反例
第一个例外,是一个来自中产家庭的孩子。他因为考试发挥失常,去了一所较差的大学,不到一年就退学去建筑工地打短工。等到了28岁再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变成了四处漂泊,吃社保的流浪汉。这是个反例。
第二个例外,是一个来自乡村贫穷家庭的小孩。在14岁接受采访的时候,他非常羞涩,眼睛都不敢看着镜头。但是到了21岁,他已经进入牛津大学物理系就读。他变得十分健谈,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后来,他成为了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从贫穷阶层,迈入了精英阶层。这是个正面的例子。
造成这两个孩子之间差别的,有很多种因素,但最关键的,是教育。
正是因为这样,虽然中国的应试教育常常被国人诟病,但改革开发几十年过去,却依然再用这套体系选拔人才,高考依然是人生中最重大的一次转折。
刘佳老师认为:良好的教育让孩子终身受用的原因,可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教育让孩子和一群优秀的同龄人待在一起,他们能形成一个未来社会精英的社交网络。考上北大清华,并不是意味着你在这些名校,能学习到其他大学学不到的知识,而是意味着你加入了一个未来精英的俱乐部。
同样地,北上广的生活远比家乡二、三线城市的生活更为艰难。但是,留在北上广,你就有更大的机会和优秀的人一起工作,一起成长。这就是我们不断上进的根本原因,因为我们每向前一步,我们就能加入到有更多、更优秀人的阶层。如此往复,我们才能打破阶层固化,从底层迈向顶层。
今日所得:
阶层固化的并不是某一个人,你出生在哪个阶层,只代表你的起点,你的终点由你自己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