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权威
某知名运动品牌的广告词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看似很壕很任性,仔细想想,不无哲理——在我的界限范围内,我是老大,出了这个圈,就要遵循不同的游戏规则。
这可不就是有界限感、有规则意识吗?
每个人在这个社会生存都该守规矩,不越界。
说回孩子的教育吧,因为只有孩子有了守规矩不越界的意识,等孩子长成大人,整个社会才是个守规矩不越界的世界。诸如“唐山打人事件”这样的极端案例才不至发生。
界限:即规矩。有界限,孩子才能在界限里获得安全感和自由,父母也能因为界限而获得自信以及权威。
一,树立界限有4个重点:
1,让孩子知道自己不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婴幼儿时,孩子一哭闹就会得到父母的及时回应,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有“我才是老大”的意识,但很明显长大之后的世界绝非如此,所以为人父母要想让孩子未来快速适应社会,就需要慢慢的把“我才是这个世界中心”的意识从脑袋里一点一点抠出出去。
偶尔的让孩子得不到满足,受点小挫折,反而是为了孩子更好的成长。
2,让孩子明白有界限才有安全感——在界限被要求的规则范围之内,可以放飞自我,界限之外则不可。
就像大江大河,必须在堤坝的约束下才能自由奔腾,离了堤坝早晚会肆意横流,乃至被蒸发殆尽。为人也是如此,无规矩不成方圆。
3,让孩子学会等待,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等待并不需要坚忍克己,只要让等待不那么沮丧就好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分散注意力。
二宝急着再吃一袋刚买回来的零食,我劝他要等着姐姐放学回来之后一起分享。很明显小家伙儿不同意。我就展开下忽悠模式——我相信宝宝,这会儿忍着不吃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咱只是晚几分钟吃而已。上次宝宝不就是特意给妈妈留了一份你最爱吃的曲奇吗?你不知道妈妈有多感动,我家儿子长大了,因为你懂得把自己爱吃的美食和爸爸妈妈姐姐分享。你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就是学会等待,这就叫愿意分享,这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一番忽悠之后,小家伙儿笑眯眯的收回了又伸向食品袋的手,很明显他的注意力被转移了,同时又享受了被表扬的成就感。
一箭双雕,完胜!
4,让孩子明白,父母才是老大(树立父母的绝对权威)。
我在老大跟前也经常说:爸妈是你俩的监护人,监督在前,保护在后,所以有些原则性的事情是没得商量的。
偶尔的遇到“清官难断的家务案”,我索性不再评判,直接把这句话撂出去。

二,如何树立树立父母的权威?
1,父母要保持自信;
2,切记不能情绪化;
3,若拒绝孩子,态度一定要坚决,同时还要讲明原因,即温柔而坚定;
4,务必要花时间跟孩子讲明白什么被允许,什么不行;
5,在言语上少说“不准……”,多说“准(允许)……”。
我们常会简单粗暴的说“你不准这样”、“你不准这样”,就是一刀切的否定,其实扼杀掉了的孩子的自由选择权。换种说法:“你没有权做这个”,背后的潜台词是“你有权可以做别的”。
比如刚学会吃饭的孩子,咱可以说“你有权把饭吃到一地都是,但是你没有权不吃饭”。
好几次二宝去幼儿园的时候,非要挑某件衣服而不穿给他准备好的,我往往会因为时间来不及了而炸毛。其实我应该说“你有权在家里可以随便穿,但你出门穿的衣服没有权利自己决定,要和爸妈讨论”。
这些其实就是《正面管教》中的“温柔而坚定”式的说话模式。
父母要做到把小孩当作独立的人来看,真的不容易。譬如说,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家长讲话的时候,如果小孩在旁边吵,家长会说:听话!别吵!安静!
这其实就是不尊重小孩,不把小孩当作独立的人。因为你说别吵,安静,等于是简单粗暴的拒绝沟通了。小孩在你眼里是没有主体性的,直白点说就是:你没有把他放在眼里。
《法国妈妈育儿经》中有句话我很赞同:爸妈心变大,小孩才强大。
在“为人父母”这条路上,起始阶段十分重要。
有界限感和规则意识,树立父母权威,给予足够的信任,爱与尊重……这些都是为人父母必须入脑、入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黄金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