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婚姻育儿

读书——结婚真的是为了爱情吗?

2020-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哼哼唧唧自言自语

有人说结婚是因为爱情,也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现代社会的结婚率一直在降低,离婚率一直再攀升,是否真的是爱情惹的祸。

肖伯纳曾经将婚姻描述为一种将这样两个人结合在一起的制度:“他们受制于最强烈、最疯狂、最蛊惑人心而又转瞬即逝的激情的支配。婚姻还要求他们宣誓永远保持处于这种过度兴奋、异乎寻常而又让人心力交瘁的状态,直到死亡将两人分开为止。”

《为爱成婚》这本书,翻译的名字挺小言,其实讲的是整个婚姻制度的历史发展,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婚姻,总有它存在的理由,而且有的并不是因为爱情,更无所谓忠诚。

其实在古代社会,婚姻基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甚至是同一宗族近亲结婚。古代的婚姻结合,是为了壮大自己家族的力量。作者讲了一个在古代的希伯来,如果哥哥去世了,弟弟要去嫂嫂,为了让家族的财产不外流,如果他不服从,嫂子就要当众朝他吐口水,责怪他不顾家族的利益。

我们所提倡的婚姻忠诚,在某些地方也是不值一提。例如在印度和尼泊尔的一些地方,还存在兄弟之间共妻的婚姻。,委内瑞拉的巴里人。那里的女性即使在怀孕期间,也可以找情人,而且她们的丈夫一般都知道。生孩子的时候,接生婆会告诉她的丈夫和每一个情人:你有一个孩子了。要是在古代的中国或者欧洲,这样的制度是难以接受的。

各种不同的婚姻制度,其实都是某种社会条件下特定的解决方案。比如,为什么要求门当户对?就为了家庭能够稳定长久。过去,家庭和家庭建立关系的渠道很少,婚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因为婚姻能够产生两个家庭共同的后代。也正因为渠道少,所以必须利用好婚姻这个仅有的渠道,因为婚姻建立的联系最稳固。说到底,作者认为,人类之所以需要婚姻,不是为了把繁衍的本能制度化,而是为了建立更广泛的协作。婚姻就像筛子,帮我们筛选出两性组合的最佳方案。生存条件越差,婚姻制度就比较宽松,在上古时代,邻里之间可能不需要任何理由都可以结婚。当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对婚姻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从门当户对,到三观一致,甚至到现在我们可能希望要有灵魂伴侣。

爱情在婚姻中的存在是从资本主义出现之后,社会开始出现新的分工,人们开始不被土地所束缚,可以摆脱大家庭的禁锢。人也变得越来越自由。人们也就有了可以自主选择对象的权力。至于婚姻离不开爱情,这种爱情观是在17世纪的一个叫路德宗的教派所宣传推崇的。从此这个婚姻观就影响了整个欧洲的世俗社会,乃至现在。

现在的婚姻制度或许更多的是在于两个人之间的协作,也称之为伙伴式婚姻。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会说婚姻是现实的,因为它不仅仅产生于爱情,甚至可能与爱情无关。现在的社会的复杂程度,也让我们对婚姻的要求越来越高。它既要满足于物质层次方面的生活,例如要有车,有房,有存款,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又要满足一定的精神层面的要求,例如要忠诚,要相爱,又要相互尊重。

现在社会结婚率越来越低,离婚率越来越高,人们更加追求的是自己生活和人格的独立。而对婚姻的渴望更加希望是锦上添花,而不是作茧自缚。爱情,是一种高度不确定的、概率极低的事件。或许因为婚姻的存在,而增加了爱情产生的概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