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或成最大赢家,为何迅速蜕变成贬义?
这年头,新词新句新用法,层出不穷,给力二字言犹在语,很萌都快拍死在沙滩上了。
这不,也不晓得是谁先用,“中国或成最大赢家”,当之无愧成为最近学者、专家、记者、编辑以及在微信公众号里做爱国生意十万加文章批量制造者们的新宠。
很快,这词就由中性成为贬义了。
词能变义?
还真是这么回事。当年的语言学老师讲起这个来,可是一道一道的。一会古代一会现代,听得我们一楞一楞。
太专业的就不讲了,举两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一是小姐。
放在以前,小姐那是大户人家的女儿才当得起这个名号,小家碧玉,想叫小姐,那还差着点份。更不要说农民家的妹子了。后来呢?小姐却成了性工作者的称呼,变成了骂人的词,你是小姐,你妹是小姐,你全家都是小姐——这话狠啊!被骂的人只怕要操起棍子就动手了!
二是太监。
放古代,这是被去势之后进到皇宫王府服侍的人。自从隆裕太后抱着宣统小皇帝把国祚交给“人民”之后,按说这词,该像宫女一样,消逝在历史长河里了吧?然,它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下面被割的确实是没了,但上面被割的还有啊!于是,太监迎来了它的第二春。
总体而言,词句在其流传的过程中,有褒义变贬义的,有贬义变褒义的,一句话,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
理解了这个,我们再来看看,为何中国或成最大赢家这样一句本来中性的话,变得让人不舒服。
首先当然是滥用。
我们知道,新词新句式,第一个使用的,大概是语言方面比较有天赋的——哪怕是无意间造出来的——后来那些捡起来用的,就不出彩了。中国或成最大赢家也一样,当你看到网络上、电视上、报纸上、微信上,到处都是中国或成最大赢家的时候,自然就没了新鲜感。点进去之后,毫无营养。于是,觉得全是标题党,大骗子,真无聊!
其次是此话其实是正确的废话。
这世上,有很多正确的废话。他们看着正确,本质上却是废话,不起一点作用。
或成最大赢家亦同。一个“或”字,把一切含义消解得干干净净。
这话的意思是:中国可能成为最大赢家,可能而已,也可能不会成为最大赢家,也即,可能是中赢,也可能是小赢、不输不赢,甚至是——输——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成为最大赢家,他可以傲娇地继续吹牛,你看,我预测得多准啊!如果中国未能成为最大赢家或者赢家,他也可以双手一摊,我也没讲中国肯定会赢嘛——正话反话,均蕴含在一句话里,中国是输是赢不知道,讲这话的人,却已立于不败之地。
其三,尽管国人消息来源,还很有限,很多事情,只能看到甲面不能看到乙面,然拜互联网所赐,现在很多早已会独立思考了。
他们也希望中国事事能赢,不是小赢,是大赢,不止赢美国赢日本,甚至赢到宇宙去——但,他们还是很清醒——愿望不代表现实,意淫并不能强国。如果个个都说中国或成最大赢家就会真的成为最大赢家,我愿意从早念到晚——可,世界不是这样的呀!国内国外的各种大事,能达成协议、进行合作,从来都是妥协的产物啊。在这个时代,没有谁能干干脆脆的把人家搞得服服帖帖,就你占便宜啊……
一句话,中国要真正强大,既要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也不能回避甚至是遮掩不足。舆论场上宁可多点危机感,也不要制造盲目乐观的情绪。这会让一些国人忘乎所以,自大而狂,最终,害国呀!
是故,我觉得,“中或最赢”在短时间内变成人们调侃的对象,是中国人越来越清醒之体现。这能警示那些吹牛不怕穿泡者,三思而后行,少作高级黑,莫逞一时之快,把自己和别人带到沟里。(屏山石2016/11/27)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史为镜(时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