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些个人的写作感悟
从开始动笔到现在估计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了,时间不长,写的不多,也不好,可就是想写。
我不是无端开始写作的,最开始是想写写网文,希冀能够在工作之余赚一点外快。可事与愿违,非但没有赚到钱,而且“浪费”了我大把的时间。这里的浪费我加了一个引号,浪费确实是浪费了,这是对我而言,但是对于写作来说,每一个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它成了一颗沙粒,我相信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座山,或许是金山,或许是银山,亦或许是铜山。
我这人比较喜欢多想,一会儿觉得自己很有天赋,一会儿觉得自己只是个垃圾,谁知道呢?
为了写作我买了很多书,其中有《畅销写作全技巧》、《写作的禅机》、《写小说最重要的十件事》,这是纸质书版的,基本没看。电子书一大堆,什么《一年通往作家之路》、《非虚构写作》、《虚构写作》......等等。电子书版本的看了两本,在这里就不说了,免得说我打广告。
我读了这些书,还认认真真做了笔记,列了要点,生怕漏掉其中一个知识点。后来我报了班,价值680元,当时觉得物超所值,随意就给了,现在课上完了发现,也就那样了。
这些并不是毫无作用,只是作用不大而已。
通过这些,我悟出了一个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没有动过笔之前,是领会不到书中要义的,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书上跟你说刺激单元,你一脸懵?书上跟你说场景,你一脸懵?书上跟你说后续,你还是一脸懵?书上跟你说闪回,啥?啥是闪回,立马百度。
这样看书是不能成长的,只有当你一个字一个字地打出来过后,写了一堆臭狗屎过后,你再回过头来看,你会忽然发现,诶,这是情节,诶,这是后续,诶,要制造人物冲突,增加人物反应,与读者达到共情。
所谓的进步,就是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注意,实践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一个不断承认自己,再不断否认自己的过程。很难受,备受煎熬。
我读了很多年的小说了,各种类型的都看。自以为对小说已经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认知,怀揣着无畏,提笔写下了第一个字。
从一开始我的路就走错了。
我有了对文笔的认知,我认为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文笔,读者才会喜欢看。
于是在小说中加入了大量的风景、人物外貌、动作细节上的描写。我把我写的小说给老师看,说描写很好,文字功底不错,但有卖弄文笔的嫌疑。我非常不喜欢“卖弄”这两个字,就像是在说“半灌水响叮当”。
错了就要认,挨打就要立正。
这之后的几个月都不认同这种说法,后来看了《汪曾祺》老先生的此间风雅,我对文笔这个概念又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文笔的定义是什么?文笔在哪里?什么样的文笔是好文笔?灵魂三问,头皮发麻。
一部不被大家认同,弃之如敝履的作品有文笔吗?
文笔换句话说就是风格——style。我以前跳舞,当然现在不跳了,坐电脑面前码字了。老师说,跳舞的最高境界就是当那个人一出场,你不看脸,从他的舞蹈中能一下子认出这个人来,着就是风格。
风格怎么来?学。看见一个喜欢的动作,一个小小的连接,一个pose,抄下来。融入到自己的舞蹈当中,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你学的东西也是独一无二的,久而久之,别人的东西都变成了你的东西,这样就形成了你的风格。
这人是杨凯,这,就是街舞里面的那个。我觉得他说得很好。
再举一个例子吧,《雪中悍刀行》里面的王仙芝,起初只是一个渴望武道的小卒,到处偷师学艺,集众家之所长,融为己身,最后打遍天下无敌手,就连李淳罡也要暂避锋芒。
汪曾祺老先生的《此间风雅》里面也提过,说每个人都有偏好,遇到喜欢的作品就认真读,不喜欢的作品,随意读。认真读是为了吸取书中的养分,形成自己的风格,汪曾祺老先生与其师沈从文老先生在风格上面就有诸多类似。而随意读,则是为了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毕竟是写书,其他各个方面多少要懂一点。人弃人取。
穷人说的话一般没人听,可这些总归是大人物了吧。所以啊,广泛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总有你用得着的。
只有一部好的作品,被大家所认同的作品才有文笔,弱国无外交。当你看了一部自己心仪的作品,你或许会说,写的不错,人物描写得很好,文笔也不赖——文笔在好的作品当中。
最后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文笔是好文笔。其实这根本就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别人爱看的文笔就是好文笔,别人都不爱看你的作品,瞎几把谈什么文笔?
无端想起师爷的那句话:小小书童可笑可笑。夸父追了那么久的金乌,最后发现地球他妈的是圆的,我严重怀疑夸父是气死的,而不是累死的。
在长篇小说中,文笔不是一个主要的东西,因为字数的要求,就算有一些小小的瑕疵也是无关紧要的,文笔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所以抛开文章中的形容词,副词,将这些画面、动作表现出来。咱们不是追求平淡,平淡等于枯燥。咱们追求的是准确,用最准确的语言将画面表现出来,抓住一闪而过的灵光,将平时想写,可到了落笔时又写不出来的文字写到纸上。
曾经我加过一个写作群,里面大概百来号人吧,但核心人员就那么几个。
群主问我,写小说是情节重要还是人物重要,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当然是人物重要啊,没人物哪里来的情节(当时的想法比较天真)。群主说或许是对的,但是不利于写作。我非常纳闷,问他为什么。
他说,当你把情节都设计好了过后,人物不是自然而然的出来了吗?哪些人物做哪些事不是很明确吗?
我觉得说的有道理,但我对别人说的话总是抱有一定的怀疑,听了一半,信了一半。
我在想,小说是什么?小说是以人物为基础,反应一种社会现象或者社会风气的虚假或真实的故事。
这点我从很多作家的字里行间里都能感受得到。
我看过这样一幅图形,人物是正方形,情节是三角形,情节支撑人物还是人物支撑情节一目了然。我看过烽火戏诸侯(陈政华)的采访,里面提到了他写作的一些方法,他写作之前会罗列20-30个人物,将这些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生平经历写出来,这些人物就像是一颗颗小珠子,最后将这些人串联起来。
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很有效,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人物,剑道风流的李淳罡,天下无敌的王仙芝,杀尽仙人的邓太阿,智力超绝的黄三甲,刚入江湖便出江湖的温华,为求一袭红衣飞升甘愿再证道三百年的洪洗象,等等等等。
当然了,这个方法对于他来说或许有效,对于我们来说可能不太合适,世事无绝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想表达的意思只有一点在长篇小说中人物>情节。
最后在这里引用沈从文老先生的一句话,贴近人物进行描写。
对话这一方面我现在实在是理解的不深,在我的写作中也经常将小说写得跟流水账似的。在这里我就不多做赘述了,只有一个点想要跟大家分享:人物的对话要像树上的果实,隐藏在厚厚的枝叶当中,力求精简有力。
所以在长篇小说中:人物>情节>对话>文笔
长篇小说跟短篇小说不同,我更愿意用散而不乱来形容长篇小说,而短篇小说觉得它是刹那芳菲。
或许你会认为我在这里的比喻不够恰当,不够工整,但这是一种感觉,非常虚无缥缈的东西,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你的脑海中的。
我在简书上面发表过5篇短篇小说,写得不多,但多多少少是有些感悟的,还是那句话,觉得有用的就听一听,没用的骂两句也无妨。
先说说《邮差》吧。写这篇文章的契机是因为我读了汪曾祺老先生的《人间滋味》,其中打有一篇是讲葵和薤(xie四声),开头引用了《十五从军征》这首诗,开始觉得莫名其妙,为什么写葵这个东西,要先写引用这首诗呢?读完之后恍然大悟,里面有一句是采葵持作羹,而这个葵是什么呢?哦,原来葵就是冬寒菜。
那时兵荒马乱,人民苦不堪言,能够果腹的东西非常少,于是用冬寒菜熬成粥,用以果腹。同时也讲到了薤这个东西,当时我不懂,查了以后才发现,原来是藠头。
又用了一首诗。
这首诗我背了: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当时看了这篇文章深有感触,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穷苦人民以薤和葵为食,朝廷连年征战,少年十五岁便被征兵出去打仗,他的家中是否有一位等着他归来的老母亲,是否每日翘首以盼,坐在门口等着心爱的儿子归来?
练剑的都知道,剑招好练,剑意不好练,在那一瞬间我摸到了剑意的门槛。
我这人很奇怪,明明不想写悲伤的故事,偏偏每次动笔都写的很丧,为了避免不美满的结局,我加上了一个邮差,替我们的主人公去尽孝,不然太可怜了。
画面在我的心头一闪而逝,我抓住了。
那是一位孤独的老母亲,儿子年少便被征去打仗了,在参军的第二年便死在了战场上,儿时的玩伴不敢将这个消息告诉老母亲,每年都坚持给这位老母亲写信,告知她一切安好,她等得到吗?等不到了,一辈子都等不到了,但知道儿子安好,她便放心了,自己一个妇道人家又有什么关系呢?
最终老母亲怀着一分欣慰,九分的思念死去了。
这个故事在我脑海里一直盘旋不去,夜深人静的时候还会被自己感动到(好羞耻啊),可奈何笔力有限,写的不尽人意。
《算卦》
《算卦》创作上的来源是来自于一篇百字令以及小短片《相思》,写的很好,非常喜欢里面的那个姑娘,可实际上落笔的时候因为强制要求自己不要写多了, 局限了自己,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人物不够饱满,情绪没有得到抒发,也就那样了,寡淡无味。
《海棠无香》
这片短文的创作的灵感来源就是那句海棠无香,如此美的东西,居然没有香气,后面一查,原来是想表达单相思,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东西。
这么美好的东西我觉得它只能属于我的初中时代,我的初恋。嘿嘿。
她家境是比我要好点,这点我能感受得到,我饿肚子的时候,总能在抽屉里面看到一桶泡面或者饼干。她的脾气不好,喜欢打闹,可就是这样她在班里也非常的受欢迎。她很漂亮。
女孩子总是要比男孩要成熟一点,我当时就纯粹一个傻子,只知道超级赛亚人,漩涡鸣人,地下城与勇士。把她对我的好,理所当然地消费,辜负了她。
在写这篇故事的时候,我就竭力围绕着主题来写,海棠无香,单相思,可写着写着,我便越来越陷进去了,里面的一幕幕就像是昨天刚发生似的。
我在帮她包扎的时候,那真的是紧张得不得了,手都在发抖,还好我的嗓子眼儿够小,不然我的小心脏非得跳出来不可。我骑着车,她在背后坐着,夏天的风是有味道的,那是一种,额,想说初恋的味道会不会太俗了,额,青春的味道吧。你应该也有,那是感觉,闻不到的,只能感受。
我舍不得,真的舍不得,所以我在文章末尾的时候改了改,改成了——海棠真的无香吗?
这样算是一点小小的心眼,既没有违背主题,也算是完成了一个比价圆满的结局。
《川军》
这篇文章我的灵感来自于在抖音刷到了一位老人。你现在去抖音搜或许能够搜到,直接搜川军老人即可。
老人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说的每一个字都像是汹涌的潮水,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的鼻梁,可我很好的克制住了,一个25岁的大男人哭哭啼啼的像什么话儿。
他说:大哥死在山东,二哥死在衡阳金莲寺。我二哥摸着我的脑壳,他说弟弟:“你把爸爸经忧好,我们出川了”。老人挂着勋章,声音带着哭腔,眼睛里面含着泪水。
这是很真挚的语言。
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悲凉,川军何其壮哉。
只恨自己无法将那种任何文字都表达不了的悲壮,落在笔上。
我心里涌起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动笔,想要将川军的英勇表现出来,哪怕写的不好。
我开始查阅资料,大致了解了那断历史,开始动笔创作。
在写的时候,我是理智的。我忽然想到了村头的狗,它们之间或许会有一点点联系。无论这些狗怎么争夺地盘,那也是自己人,只要有第三方势力的加入,那么它们是一致对外的。
文中的杜九是爱国的,他把当时的川军比喻成了村头的狗,为了争夺地盘打来打去,所以他要发泄心中的愤怒,吃狗肉。可当某一天,他忽然得知川军当有如此骨气的时候,他决定不吃狗肉了。
在面对儿子出川的时候,他又是十分不赞同的,没有哪一个父亲会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去送死。
写到这,我的情绪又上来了,不太想写一写经验了。
算了,还是说说吧,万一有人看呢。
本来想要详细写两个哥哥分别死在不同的地方的,可如果这样篇幅过长了,我写的是短篇小说,短篇小说的局限性已经决定了我写的文章,务必是要在将重点落在最精彩的部分。
于是我删减了二哥的部分,改成了饿死,他把馒头给了弟弟。
整片文章都在写国家,国在前,家在后,缺一不可,这是不可分离的,有了国势必有家。
每个人都有私心,尤其是在面对自己的亲人的时候,因为我们是人,我们都有感情。二哥不愿意让三弟死,他要他好好的活着,他们还有个爹在家里。
在文中的所有对话,我全部改成了四川话,因为我是四川人,有着先天的优势,单从对话上来说,我觉得比起用普通话讲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这样,人物便“真”了起来。
《目盲琴师》
月光常常常常到故里。
我听了《琴师》这首歌有感而发,在我们不知道的那个年代,那个地方,是不是有一位举世无双的目盲琴师,在那天上人间是否有一位,妖娆妩媚,极善舞蹈的红衣女子。
他们的爱情原本是:一饭之恩,我护你一世。
一开始我的切入点就错了,当你什么都想抓住的时候,你什么都抓不住。
我想写他们的相遇,相爱,相离,相守。
可这么一来,需要交代的人和事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理由,这样一切才会变得合理起来。我用写长篇的手法,妄图写一个短篇的故事,这直接导致了在该爆发的时候变得软弱无力,整个故事也失去了原本的色彩。
这么说可能会显得有些空,换一种说法,短篇小说是一场烟花,稍纵即逝,但美不胜收。它注定只能将一个人最精彩的片段写出来,而不能总览他的一生。
长篇小说是历史长卷,短篇小说是烟花。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之前是不看短篇小说的,所以只能说说我自己的一些创作感悟。
我写短篇的时候,来自于一首诗,一首歌,一个画面,一段回忆。
这些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写出来的,一定是有感而发,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望,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与想象,找准其中的变化点,将情感带入其中。
写作中带上自己的情感,流啊流,像水一样,流在纸上,或者电脑上。
到这里有人就会问了,那等它这么一直流吗?散乱无比,一点结构都没有了。
小说有结构的,但也没有。
若是看起来像小说的文章,那还是小说吗?
小说并没有固定的结构,如果说有的话,我想应该是:起承转合。
又例如李诞的小说,《笑场》是他的短篇合集。里面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来塑造人物,结尾喜欢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来结尾,而最值得深思的地方在结尾的上方几段。
一千个作家就是一千个作家,一千本书就是一千本书,找不到两本相同的书,结构无定式。还是那句话,深得人心的作品便是好作品,但一定要用心写,雕琢字句。
最后说说短篇小说最精彩也是最难写的部分——结尾。
尾收得好不好,直接决定了你的这篇小说的好坏。
大致分为三种结局:
1.开放式结局——沈从文《边城》,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反转式结局——李诞《笑场》中的开锁。
3.顿悟式结局——额,常见于童话故事,我明白了......
这几种方式各有千秋,我其实也还半灌水,所以不多做赘述了,但所有的结局一定要是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小小提一嘴,我在写《海棠无香》的时候就小小的改动了下,本来想让女主角直接走掉了的,可我这个人心软,走掉多可惜啊,在一起得了。
这篇文章发出去感觉也没多大意义,还浪费了正常写书的时间,算了~就当是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吧,做不到吾日三省吾身,至少也得几个月省一次吧。若是你看了这片文章,觉得有些道理,姑且听一听吧,喜欢的就留着,不喜欢的扔了就是。2021年了,文字这个东西最不值钱,可也最值钱。
最后,在写作的路上,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