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如山
父爱如山
----观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有感
徐霞
在我的印象中,印度电影一般就是讲述男欢女爱的故事,再配上载歌载舞的MV,热闹、欢快、拖沓,看完就完了。《摔跤吧!爸爸》却是一部故事节奏很快、需要观众以印度现实的社会角度去看待的电影,看后令人深思。
《摔跤吧!爸爸》讲述印度国家摔跤冠军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但他一直怀揣世界级摔跤冠军的梦想。于是希望老婆为他生个儿子帮他完成梦想——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可是造化弄人,老婆连生四个女儿,让他的梦想几近破灭。大女儿Geeta和二女儿Babita在教训欺负她们的男孩子时,轻轻松松就把两个小伙打得鼻青脸肿,这个偶然事件,让他的希望死灰复燃。从此他开始教两个女儿摔跤,最终大女儿进入英联邦摔跤比赛并夺得冠军。

《摔跤吧!爸爸》是根据真实的故事创作的,透过这个真实的故事,我们看到,不仅主人公的命运因摔跤而得以改变,印度的很多女性也开始以主人公为榜样,重新审视并奋力改变原本既定的命运。故事本身并不复杂,但在印度这个男尊女卑,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国度里,女人从事摔跤行业是一件非常“出格”的事情,由此引发了一连串有关舆论、宗教等社会话题的事件。
为了让两个女儿练习摔跤,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剪掉女儿心爱的长发,让她们穿上男孩子的衣服,每天五点起床长跑……所有这些不该让女孩做的事情他全给做了,让村民为之侧目,也让同龄的孩子们鄙夷嫌弃她们。为此,妻子担心女儿做摔跤手会嫁不出去,但这位父亲说,到时那些男人没资格挑他们的女儿,而是女儿挑选他们。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是位严父,他不仅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到两个女儿身上,而且以高压的方式魔鬼般训练她们。她们并不喜欢摔跤,通过调慢老爸闹铃,让电灯烧掉,假装受伤等各种方式反抗父亲。但是这位说一不二的父亲没有妥协,而让她们接受更高强度的训练,与比她们强壮的男性对打,她们为此厌恨自己的父亲。
直到Geeta和Babita参加朋友婚礼时,新娘表示羡慕她们能有这样一位为她们将来考虑的父亲。羡慕她们能够摔跤,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像她一样从一出生命运就被注定。从小操劳家务,14岁嫁给一个陌生男人,为他生儿育女,度过一生。这时,Geeta和Babita才真正明白摔跤这件事对她们的意义,她们才开始从被动训练转为主动自觉地接受父亲的训练,她们开始逐一打败比她们强壮的男性。渐渐地,她们被视为传奇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包括以前那些鄙夷嫌弃她们的人。
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更是位伟大的父亲,他有着如山般厚重的父爱。在印度的男权社会里,他不仅没有歧视Geeta和Babita的女儿身,还极具慧眼地发现了她们潜在的天赋。他虽然训练女儿时像魔鬼一般严厉,但他并不冷漠,他黙黙地关爱着女儿们,在她们累得呼呼大睡的时候为她们按摩,跑到集市求卖鸡肉的小贩降价卖鸡肉给他为女儿增加营养。更为重要的是他教她们学会战胜内心的恐惧,鼓励她们与男权社会抗争,让她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能够有权利选择自己命运。即将决赛的姐姐Geeta问父亲的建议,父亲说:“明天只有一个策略,就是让人们记住你。……得到金牌,人们才能记住你。你的胜利将是女孩的榜样,无数女孩将会与你联合,反抗那些歧视女性的人。”“明天你的对手不是Angelina,而是在跟所有歧视女性的人战斗”。

虎父无犬女,Geeta和Babita果然没辜负父亲的期待,她们在父亲的严格训练下,一路过关斩将,终于在全国赛场上取得冠军后,继而又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当她们以傲人的成绩换来了人们的尊崇敬重后,她们对摔跤的热爱早已成了内心的自觉。虽然她们取得成功的道路有些被动,但她们最终获得了令自己自豪的成就和自由感,过去的一切辛苦和委屈都变成了值得的经历。
通过这场电影,我觉得有必要重新审视父亲在子女成长中的作用,重新审视父爱。我国古代经典《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也强调了父亲有教育子女的责任。我以为,父爱不是给孩子优裕的生活和受教育的机会就够了,而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孩子刚毅的灵魂和战胜挫折困难的信心,让孩子不惧怕独立面对社会。马哈维亚·辛格·珀尕曾将两个女儿丢进河里,让她们自己救自己。事后,他对女儿们说,我不是时时刻刻都在你们身边,要学会面对自己的恐惧!


反观我们的媒体,几乎一边倒地强调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意愿。甚至很极端地宣扬没有不是的孩子,只有不对父母。试想,如果Geeta和Babita的父亲不对她们进行引导和培养,她们能成功吗?能改变她们固有的命运吗?答案是极其明白的。Geeta在进入国家体育学院的日子里,逐渐放飞自我意识,努力摆脱父亲的控制,她蓄长发,课余闲暇去看电影,质疑和怒怼父亲,女儿的任性让她错失做世界冠军的机会。尽管女儿已经上大学了,父亲仍然没有放弃责任,跑到体育学院用自己的方法陪伴女儿训练,正是他那如山般厚重的父爱伴随着她们的成长,从她们人生当中的每一次低谷到每一次成功。
其实,人天生具有追求舒适和安全的本性,遇见困难就想躲避,何况是孩子,所以对还没有形成独立“三观”的孩子,父亲的教育引导是不能缺位的。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很多孩子其实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这时候父亲替孩子作出人生决定也许会更明智,当然父亲得有识别和预见孩子天赋的慧眼。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