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之美:欣赏一首好词,对读者的要求是很高的
宋代,这是一个以喜剧开场,却以悲剧结尾的朝代,也是中国汉文化的转折点。
恢弘壮丽的唐代从繁华到消亡,也使诗歌的发展到了瓶颈。此时,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渐渐浮现,并至宋代达至辉煌,那就是宋词。
宋词之美在于语言含蓄和寓意深远,后世往往与唐诗并举。大唐繁盛而包容,可直抒胸襟;大宋富足却强敌环伺,心中抱负只能一语双关不堪直白。
我们想要体会宋词之美,不仅仅是从流传下来的优秀词作品中去欣赏,更要关注那些优秀的词作品家们的人生背景和理念,去读懂词中蕴含的深刻意味。
凡是伟大的作者,都是在用他们的一生来实践自己的作品,他不是吟风弄月玩弄笔墨,而是将其人生的全部理念、理想、志向都投注到他的作品之中。因此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应该看作者与作品的统一。
我们当然不能用作者的人格来衡量诗词的好坏,但是,如果两篇作品同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那么它们最终的高低就要看其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品质高下、意志薄厚了。
所以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我们在阅读作品的时候,我们自己是参加了再创造的过程。
我们说深人不说浅语,浅人也不说深语,是有欧阳修这样的学问、修养、性情、怀抱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词来。他不是有意识的,但他的词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有这样的深度。
你写出来的词,就算你没有意思要比兴寄托,你有一个深度在那里,就会产生微妙的作用,这些微妙的作用,都是从你的诗词里面扩大出来的。
因此读诗词这件事,就是创造了一个作者与读者之间互相生发运作的一个虚拟的融变场所。
一个真正伟大的好作者,他的文字里边的语言,有很丰富的可能性。可是谁把这个可能性读出来呢?那就等待一个同样够资格的读者,来实现它们的丰富的潜能。
恰如王国维说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那是他自己做为一个曾经学习哲学、研究哲学的学者的体会,而不是中国古代的君子小人政治理想的观点。
因此想要欣赏宋词之美,仅仅读好词是不够的,还需要你拥有同词作者相当的能力,比如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情感和高远的志向。
我们先来了解下词和它的创作者的发展历史吧。
从唐、五代开始,再到南北宋,词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即:歌辞之词,诗化之词和赋化之词。
歌辞之词:柳永的词是歌辞之词,他是诗人,也是音乐家,从他开始词从简单的小令,开始向慢词发展。词在最初刚刚兴起时,比较通俗,是可以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歌辞。也因为对文化要求不高,多流传于市井之间。士大夫们对这些描写普通人爱情生活的词不屑一顾,因此也没有人来做文字整理,只是口口相传,没有广泛流传。直到晚清,人们才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一些当年的曲子词。现在流传下来的好的歌辞之词都有双重意味。
诗化之词:苏轼的词是诗化之词,像诗歌一样抒情立言,把作者个人的情志、理想、胸襟这种浩气逸怀都写入词中,把词的体式当做一种新的诗体来写作。不过诗化之词有好处有坏处,好处是具有诗的美感,在音乐节奏之间传达出作者直接的感受;但坏处就在于太直白,缺少了一种含蓄之美,有些事说的太明白就没有余味了。
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但有意识的把词诗化的则是苏轼。
赋化之词:周邦彦是赋化之词的创始人,表面上写的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勾勒,但是其中隐含着很深的感慨,他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南宋后期的词人,并没有继承苏轼、辛弃疾的诗化之路,那是因为一个作者如果没有像苏轼或辛弃疾那样的修养和志向,直抒胸怀就容易流于浅俗或叫嚣了。
中国最早的一本词集是后蜀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温庭筠和韦庄的,其后是南唐二主李璟、李煜父子和冯延巳。
接下来,我挑选了北宋的晏殊、欧阳修、柳永、晏几道、苏轼、秦观、贺铸、周邦彦,南宋的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著名的宋词代表人物,分析和解读他们的作品,抛砖引玉,和大家一起欣赏宋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