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5 聊医疗服务(附老板的一盘生意)
今天的topic聊医疗吧。
聊之前,在想一个问题。其实老板一天总有无数个会,会的背后其实老板想的都是同一件事,即一盘生意,不同的会只是在把这盘生意(假设是一张地图)以不同的深度和广度呈现给不同的人,可能面对外部人,就粗一点广一点,对内部人就拆分的细一些,对竞争对手就尽量模糊,对核心利益合作方就非常精准地看核心点。如此而已。
好了回到医疗。
这两天在密集地看医疗的mapping,其实发现了一些很好玩的事。之前一直知道医疗的供需失衡、知道话语权高度集中在医保(覆盖95%的人口)和大医院(掌控优质医疗资源)手中,那现在医保没钱了,要控费了,所以行业“陷入”深度变革。
怎么变呢?也很简单,不是不花钱了,总盘子不减,但把花大钱但没啥好效果的给砍掉,然后把钱投给效果更好效率更高的模式。简言之就是降本增效。
供给端
医疗赛道的确有些和其它行业不一样的特性。从供给端讲,表面看是强监管、本地属性强,背后其实是高知识密度(医药研发期长、医生培育期长)、重安全(审批期长)、重民生(不能快速变革,一旦出问题即会影响社会稳定)、重服务(纯药难卖,医生是关键节点,话语权高,因此强调本地化、线下化)。这样直接导致了这个行业门槛高、优质供给资源稀缺。
注意这里不是供给整体稀缺,而只是优质供给稀缺,其实中国的医院是不缺的、尤其民营医院的数量,已经和公立医院持平了,但好医院还是很缺、好医师还是很缺,这才是问题所在。
需求端
而从需求端看,医疗一直是抗周期的行业,因为刚需嘛,是人总会生病。那过去几十年来看,随着人口攀升、老龄化、消费升级,我们国内的患病率、就诊率、年均诊疗次数都在快速增长,但涨这么快不代表就饱和了,事实上我们还处在很初期,因为早先的大众就诊率实在太低,尤其农村,病了都不当回事,去看病还是个习惯逐步养成的过程。
供需失衡
需求激增、优质供给稀缺,那很容易导致供需失衡的问题,尤其叠加了三级医院无差别的定价(看好医生和普通医生一个价,只要你能挂上号),还有中国高速发展的交通(高铁到大城市不要太方便),从时间和金钱成本上来看,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就变得极其严峻。
医保控费
那好在现在终于到了一个拐点,是什么呢,就是医保控费。医保政策是在人口结构良好的背景下制定的,这么多年跑下来,人口已经老龄化了,能上交国家的钱有限了,但需要花的钱反而更多了,当日益临近亏空的时候,国家终于急了。于是成立了国家医保局(把分散各处的管辖权全部集中),于是开始要控费。
这控费可不是空喊,医保覆盖了95%的人口,是中国医疗绝对的支付方。当花钱的说我不给你们花了,我同意给一部分人钱、不同意给另一部分时,你会发现,你不听还不行(不听就真没钱了)。
推动变革
那砍谁的钱呢?你会发现医疗这么多年,钱都在层层流通中损耗了(代理商层层加价),因此政府才折腾集采、折腾两票制,目的就是把中间层砍了、不给中间层付费了,然后利用规模化采来压价。
此外是改变供需失衡结构,强基层供给,把简单病、慢病患者导流到基层去,把三级医院留给复杂度高的手术。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诊疗。
所以行业变化是“从量到质”(降本增效),因此会加速上游中游集中化,上游强研发,中游强效率(集采、两票),然后下游机构会在系统辅助下提升基层能力。这里新的玩家一定是辅助效率+能规模化变现的(行业内成熟付费模式还是药企和保险买单,刚需实体属性)。
投资逻辑
医疗服务整体为稳健性投资,几个思考碎片:
- [投资期]长、回本慢,变化慢、难快速规模化颠覆:重服务、本地属性强,导致难以规模化;患者和政府都不禁折腾、怕出风险,因此是强监管、强品牌专利导向(和消费类的快生快死快速起量逻辑不同)。
- [风险]可控,2C粘性高,定价权强,现金流好:因为粘性够好、脱落率够低,LTV够高,于是核心KPI还是患者(也是当年机构给平安好医生定价的逻辑了)。退出路径... 待议。
- [话语权]高度集中、强监管(安全属性+资源稀缺):医师+支付两大供给,所以医保局+卫健委双剑合璧,听话很重要(不过等商保成长起来,还有AI打破稀缺医疗资源限制,那格局就不一样了,但那是多久以后啊)。
至于一个战投的投资版图,是不是应该综合考虑我们到底要做什么,其中哪些板块自建、哪些靠投资补足,然后衡量自己统共有多少钱(要投多少钱),从而定以哪些策略去拿到这些板块(选轻/重资产,多少钱去撬动,如何在这些板块之间做分配)。
纯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