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記简书电影院电影新视角

我们都在为彼此而活着

2019-03-02  本文已影响1人  杜克电影

当弗吉尼亚·伍尔夫沉溺于欧塞河时,整个英国文坛都在为之震颤,她装满了石子,留下两封信,又留下数本传奇名作,带着她对于生命的敬畏而流逝在了河流之中。

《到灯塔去》描述道: 她面对着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大海;那灰白色的灯塔,矗立在远处朦胧的烟光雾色之中;在右边,视力所及之处,是那披覆着野草的绿色沙丘,它在海水的激荡下渐渐崩塌,形成一道道柔和、低回的皱折;那夹带泥沙的海水,好像不停地向杳无人烟仙乡梦国奔流。

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伍尔夫的意识,她沉静,宛若河流般细数人的命运和不安,她以绝美的语句感叹生命的微弱和细小。她和波伏娃在女权的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她却更愿意用文字和故事来叙述,且大部分时候,我们看伍尔夫的文字,都像是进入一个荒野丛林,你的所见所遇都和欲望无关,大不了会像达洛维夫人一般,徘徊在迷惘之中,等再次回到生活本质,在了解,爱和时光,才是我们彼此赖以生存的勇气。

59 岁落下生命的帷幕,她连同她的灵魂给予了我们看待生命的意义,自然的探求以及思想的进阶。犹记得《海浪》中铿锵有力地宣扬着: 我要纵身向你扑去,我永不认输,也永不屈服,哦!死亡。说这句话的女人在精神的边缘垂死挣扎,她在某日清晨,重新为自己而活,走入了河流之中,并希望我们记住:时时刻刻!

零二年,三位奥斯卡影后,梅丽尔·斯特里普,妮可·基德曼,朱利安·摩尔围绕着“弗吉尼亚·伍尔夫”出演了一部被称之为艺术品的《时时刻刻》。

尽管距离《时时刻刻》上映已过 16 年,我第一次看时是在 18 岁,但我直到今年才有勇气拾起来看第二遍,没错,它深刻迷人,复杂而难以复制,它甚至让自视清高的欧洲人闭嘴,那一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他们把最佳女主角给了《时时刻刻》三位女主角。

要说《时时刻刻》,你永远都无法判定看完后自己是在哪一个结界。有一点是肯定的,伍尔夫是伟大的,她唤醒了女性的自由灵魂。

电影是文本和画面的综合体,它不是一个记录片,可却用二度创作让我们重新意识到伍尔夫的伟大,无论电影何种形式,在谈及伍尔夫时,便刻下了沉重的烙印,不可分割。

《达洛维夫人》是用达洛维夫人的意识活动串联了一天 24 小时的人物和发展,《时时刻刻》是迈克尔·坎宁安对伍尔夫的致敬之作,他同样用一天 24 小时串联了三个女人的故事,而故事中心,仍然是伍尔夫。人们把这部作品看做实验性质的,而《达洛维夫人》则用了巨大的篇幅来勾勒出人物的行为动态,譬如文章第一句便揭示了她的复杂和不安。

达洛维夫人说她自己要去买花”——

1941年伦敦郊区,妮可·基德曼饰演的弗吉尼亚·伍尔夫醉心于自己最新的小说创作,但同时她被自己的忧郁症和精神病所折磨。妮可·基德曼为了扮演好伍尔夫,特意装上了一个假鼻子,也完全沉浸于伍尔夫的精神世界里,难以自拔。

二战末期,人类的精神文明世界一度陷入缄默状态,朱利安·摩尔所饰演的劳拉是一个普通家庭主妇,她是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夫人》的读者,但她在看小说的同时,因为小说而深陷,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准备结束自己的生命。

梅丽尔·斯特里普所饰演真实生活中的达洛维夫人,她准备去买花为自己多年好友即将获得文学奖项的诗人理查德举办晚上的派对,但同时他已经得了艾滋,不久于人世,然而她所预想的一切却因为理查德的自杀而发生转变,她濒临奔溃却无力挽回。

原著《时时刻刻》有一部分都还原了伍尔夫的真实生活,用微妙的文字来阐述三个女人对于生活的恐惧,失落和憧憬。而导演史蒂芬·戴德利则在这份微妙背后运用了大量电影蒙太奇来构造一幅幅绝美的画面和时空穿梭般的奇遇。

电影界一度担心这位新人导演能不能够胜任这部女性史诗杰作,同时他要面对戏中三位当今影坛上最伟大的三个女演员。但他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时时刻刻》获得奥斯卡 9 项提名,妮可·基德曼成为了奥斯卡影后。2008 年,他执导《生死朗读》,再次帮凯特·温斯莱特问鼎奥斯卡影后。

《时时刻刻》用大量的蒙太奇剪辑创造出了三个平行时空的世界,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它都可以媲美任何一个“艺术品”。但其中所涉及的情感却是前所未有的强烈,那份强烈甚至可以驱使你内心重新面对自我和人生的真正看法,我看《时时刻刻》,萌生了一种对自由的渴望定义,它告诉我瞬间的美好是多么伟大。

同时,人物的表演状态,原著强大的加持,导演精准巧妙的控制,对主题思想的突出,光和影的糅合都是这部电影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它不太同于好莱坞一贯以来的线性叙事,或像《阿甘正传》,或像《美国丽人》。它更像是一部欧洲电影,等同于弗朗索瓦·欧容或者贝托鲁奇,用以故事的留白和人物的着墨附和在光影上,使我们在电影中找到眩晕的感觉,仿佛在欣赏一幅画卷,不舍得闭眼,却总是在为之惊叹。

我经常会想起 理查德和达洛维夫人在房间的那段对话,理查德问达洛维夫人:“我死了你会不会生气,毕竟我活着只是为了满足你。”

达洛维夫人答道:“这就是人生,每个人都是这样,他们为了彼此而活下去。”

这是《时时刻刻》带给我的回忆,它的台词和画面不断游走在我的内心深处,提醒着我如何看待生活,如何对待生命?这是一个很庞大的课题,我们能够在一部电影里看到,实在是有幸之事。看《一一》时,你觉得这一生过完了,《时时刻刻》呢?像是你又重生了。得益于演员们无可挑剔的表演,也得益于自我内心的丰盈和生活历经的美好。

其实习惯了看动态,我们就慢慢失去了耐心去读完一本静态的书。

读泰戈尔或者伍尔夫,都能诚然觉出他们对于生命的渴望之情,但生命无常,我们在思考的时候却已经丢失掉了生活的乐趣。伍尔夫陷入精神病状之中,她爱她的丈夫,却也害怕这份爱,她愿意把文字赋予这世界的种种。任何学写作或者喜欢写作的人都需要看弗吉尼亚·伍尔夫,她曾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写道 : 心灵的自由正依赖于物质……我之所以要求你们去挣钱或拥有自己的房间,就是要你们活在现实之中,不管我是否能将之描绘出来,那都将是一种充满生气、富有活力的生活。 伍尔芙还有另一句致力于让所有人“成为自己”的宣言: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 这样超脱的意识是当代人们所强烈缺失的,久而久之,我们发现,当一个社会在前进,而思想在倒退时,这是一种极大的悲剧。

女性意识的伟大永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她们在社会的边缘存活,希望我们为自己而活。为什么人们喜欢伍尔夫大致就是如此,她遗世独立,视艺术为生命,却视生命为泥土。我们在她身上看到的何止是孤寂冷清,可我们也知道,有关于这个女人的一切我们只能从文字里去寻找。而电影是感性的代名词,它代表的是一代人骄傲的记录,现在它记录着伍尔夫,我们看着她,好像也在生活中找到了寄托感,这是一份什么体验?当你太过于追寻结果,其意义便会大打折扣,在这浮世之中,还有多少人会在乎一次无所谓的过程?有的话,那一定也是同样热爱生活的人。

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规律性可言,人也是这样,我们情绪多变,我们敏感脆弱,我们为了生存而生活却无力改变,我们深知其中却一事无成。

人们总觉得“自杀”是愚蠢的行径,但弗吉尼亚·伍尔夫选择投河自尽不是因为害怕生命,而是她看透了生命的意义,她热烈地拥抱着死亡,那一刻,她的病已经痊愈 。或许这样的流逝是无与伦比的,它不等同于我们的人生价值,却关乎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使我们绝望,我们却不愿让生命的个体绝望。《时时刻刻》和伍尔夫,是留存于记忆之中最好的一幅画卷,它告诉我什么是美丽的电影?什么是伟大的表演?什么是永恒的生命?

第二遍看《时时刻刻》,那份炽烈化为了平静,不知道是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学会面对平庸,才会学会真正热爱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