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教学札记18】从例文到样本
王荣生教授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分为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每种类型在教学中应采取不同的策略。
定篇:这类选文是经典文本,旨在让学生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如经典诗文、美文和名家作品等。其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读过”作品,感受作者的文字魅力,从而深刻理解文章人物的情感。
例文:例文将课文中的特定侧面或点作为例子,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技能。例文教学更侧重于形式,通过例文的学习,学生能够感性地掌握语文知识,实践语文技能。
样本:样本来源于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疑问和困难,与学生一起讨论并解决问题。样本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聚焦问题,控堂能力较高,对学生认真研读和发现问题的要求也高。
用件:用件关注课文的逻辑合理性,即说得对不对,说不说通,主要不是教课文本身,而是提供信息、介绍资料、引起议题,是课文之外的补充材料
七单元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三首》,是经典(定篇)文章,与人文主题高相关,与语文要素没有关系。第二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第三篇略读课文《梅兰芳蓄须》与语文要素高相关。第二篇做例文,学习用多件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第三篇做样本,学生运用概括来学习。第四篇《延安我把你追寻》是现代诗,与语文要素无关,与人文主题高相关。我先完成第二篇和第三篇和语文园地,夯实语文要素,再完成第一篇和第四篇,落实人文主题。还有一篇课后链接文章作为用,考察概括。
11月29日对七单元第一篇课文《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做了简单记录。
任务一是通过合并多件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让学生们根据脑海画面找事件是一个很棒的方法。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三件事,且用最简洁的“谁干什么”的方式概括出来,只是在划分内容时,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中间的过渡段产生了争议。很喜欢学生们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互动解决问题。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三件事之间的关联,从时间线上能看到事情有先后,从逻辑角度可以分析出前一件是果,后两件是因。任务二是理解周恩来立大志的原因。孩子们抓住“崛起”一词的理解倒推理由,那就是中华不强大,就是文中所说“中华不振”,然后抓关键词句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表现,体会周恩来的心情,最后理解他立志的原因。后面做练习,发现孩子们竟然卡在了“立志者当效此生”一句话。说明我们预设的难点不一定就是学生真实的难点,需要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做教学调整。
今日学习《梅兰芳蓄须》,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梅兰芳是谁?他为什么蓄须?写了哪些事?说明他是一个什么人?梳理后,学生们归纳出两个任务。
任务一:围绕“蓄须”写了哪些事情?也就是阅读提示里的第一个问题:为了躲避日本人,梅兰芳是怎么做的?
任务二:梅兰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阅读提示里的第二个问题转换: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和危险?
在完成任务一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勾画,全班交流,最后概括为五件事:躲避租界、深居简出、蓄须明志、拒绝诱惑,装病应对。这些内容都是通过学生的发言补充最后提炼出来的。然后将这些事情放到整篇文章里,弄清楚文章的结构:开篇点题,引出蓄须的故事——详写蓄须的原因和过程——评价人悟,赞美品质。合并段意后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答案是否精确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自主读书,自主发现和梳理,自主提炼和总结的过程就是建构“概括主要内容”这个大概念的过程。
任务二,采用自主批注、小组交流,全班分享的方式。写人为主的文章,就是要通过具体事例赏析人物形象。抓梅兰芳在应对日本人的骚扰和威胁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危险,凸显人物的爱国之情。学生们抓住“被迫”“深居简出”“坚决”等关键词,体会到主人公的决心,抓住“”全都拒绝”的日本人的黄金,“买房度日”等词语,体会到主人公生活十分艰难也不动摇自己的决心。抓住“装病”“差一点儿丧命”等词语,以命相搏的典型事例,更进一步地理解了梅兰芳的民族大义。通过抗战结束后对梅兰芳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正面描写感受梅兰芳的喜悦,通过看戏人多的侧面描写体会梅兰芳的技艺高超,深受喜爱的特点。
再根据板书回顾对整篇课文的学习,进行结构化的总结梳理,达成例文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