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雄兵出击》:用血肉之躯,用信念之力,谱写华夏的绚丽篇章

2023-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倾若尘

十一黄金周,因为种种原因,没办法去太远的地方旅行,于是决定带孩子去看一场电影。看着网站上琳琅满目的片名,陷入了选择纠结的漩涡中,直到“志愿军”三个字映入眼帘,当机立断做出了最后抉择。

抗美援朝在我心中之所以有一个神圣不可犯的地位,源于一个误会。记得很小的时候,奶奶给我讲过一个故事,那个故事背后是血淋淋的战争。我的二爷爷年轻的时候就当兵入了伍,据说就是去参加了抗美援朝。当时奶奶作为嫂子,也曾挥泪相送,期盼有朝一日,大军凯旋,他能荣归故里。可惜的是,那天是他们的最后一面,那一个渐行渐远,意气风发的背影成为了永别。后来,听别人说,他牺牲了,一颗子弹正中眉心,就连尸骨也没能寻找回来。曾经的少年,化为了战场上的一缕幽魂,或许在未知的角落里,注视着新中国越来越强。

这个故事在我幼小的心里,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那个时候,根本不懂抗美援朝是什么意思,更不懂牺牲为何物。只知道,家中曾有这样一个人,死在了战场上。但是,志愿军三个字,却牢牢地印刻在我的脑海深处。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越来越明白,牺牲就是为了心中的信念,明知是死,也毫不畏惧。我更明白了战争就是用血肉之躯,筑建一道万里长城,守护亿万人民的安康。

哪怕后来,我知道二爷爷是牺牲的军人,但不是在抗美援朝期间,而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不过志愿军依然成为了我心中最神圣的存在。当看到《志愿军:雄兵出击》时,我才会义无反顾的选择。

本以为,会因为惨烈的场面泪流满面,后来才明白,在极致的震撼中,其实是流不出眼泪的。当我们明白了美国的狼子野心之后,当苏联不提供飞机援助时,当敌我悬殊的力量摆在眼前时,我们伟大的领导人毅然决然的选择出兵。这个决定是在左右挣扎后才下的,如果不出兵,中国就是第二个朝鲜,看似我们是在抗击美国,援助朝鲜,归根结底我们拯救的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毛主席一句“还我人民命来”,隐忍的悲愤,对人民的心疼,这才是伟人的风采。彭总不顾众人反对,毅然决然的打头阵,这才是将领的魄力。

我想,当时一定有很多人跟梁兴初有一样的疑惑:“从抗日,到剿匪,再到新中国的成立,战士们好不容易盼来了安定崭新的生活,为什么还要跨江过河的去打仗?”而彭总的那段话,不但回答了疑惑,更让人看透了无奈和牺牲的伟大:“我们这代人,一身血,两腿泥。这场仗我们不打,就要留给儿子、孙子,留给子孙后代去打。我们去拼命,他们才能过太平日子。”彭总的一席话,让梁兴初沉默了,也让赶来汇报工作的李默尹痛哭失声。是他们那一代人拼尽全力的付出,才有了我们后代人的安定祥和。

一场电影,两个小时,却把我们代入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人说,电影拍的毫无质感;也有人说,导演就是为了捧自己的儿子;还有人说年轻的演员,撑不起来这场宏大的电影;更有人说,细节太拉垮,没事抽什么烟······但是我想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当着手泼墨,绘画这一幅巨图时,200多个演员上山下水,几千名工作人员挥洒汗水,付出的辛苦不能轻易抹去。在这短短的两个多小时里,多个镜头的穿插,把那段名垂青史的,跨度近三年的战争完整的展现出来,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当炸弹像雨一样从天而降,当坦克如猛兽一般横冲直撞,我们的战士靠着燃烧瓶、手榴弹以及血肉之躯与他们周旋,在连天的炮火中奔袭,倒下了再站起来,站起来继续倒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战争告一段落,那一地横七竖八的尸体,一只手没了,那就用嘴代替;两条腿没了,那就爬着前行;哪怕身体正在燃烧,也要多打出一颗子弹;抱着炸药包,冒着冲天的炮火,也要爬到坦克之下,与坦克共归于尽,让身体炸成粉末······

他们好像不懂得害怕,好像不知道疼痛,那一刻,他们就是身披铠甲的超人。可是,如果没有战争,他们也是生龙活虎的少年,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他们被迫成为了超人,把自己的血肉留在了异国他乡。

我们总说,牢记历史,不忘使命。可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有一颗玻璃心。说不得,骂不得,更打不得。小小年纪,就开始抑郁烦闷,被各种乱七八糟的东西充斥着脑海。当十岁的儿子坐在电影院,双眼含泪时,我知道这场电影的目的达到了。当他冲出影院,还在说个不停时,我知道他又成长了。当他在日记本上写下一行又一行文字时,我知道他心中有了新的信念。

心中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是志愿军们用血肉之躯,用信念之力,谱写华夏的绚丽篇章。当然,电影中还有无数个感人的镜头。当细碎的镜头拼凑在一起,那些生动形象的人物也就跃然纸上,镌刻心中,让家国情怀再一次在心中升腾,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战争的残烈,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盛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