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让沟通像呼吸一样简单

2019-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潘2溏

演员闫妮谈及自己跟黄渤演夫妻的时候,说:“我跟你演夫妻,我就知道我要走向丑星的行列了。”黄渤不以为意,回应:“我跟你演,我觉得我要走向帅哥的行列了。”结果闫妮就不好意思了:“你都这么说了,以后我得多夸你了。”

黄渤的应对告诉我们,反客为主是一种很好的沟通策略。但这一招一定是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巧妙的回应,既给别人留足了面子,也给自己留下高素养的好印象。

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诸如抑郁症、自杀、夫妻关系以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社会问题暴露了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沟通甚至可以成为生死攸关的事。

美国参议员约翰·麦凯恩曾经是一名海军舵手,他在越南北部被俘虏后,被单独监禁了六年。他描述战俘们如何借由轻轻敲击墙壁、费力拼出单词的方式创造出一套秘密代码,以便能发送信息。麦凯恩描写了囚犯之间冒着风险仍保持和其他人沟通的情形:

暗地里沟通的处罚是很严重的,一些战俘因为在这一过程中被发现而遭到严厉拷打,身体和心灵都遭受了极大创伤。虽然每个人都很害怕再次遭受酷刑,但在单人囚室中听见隔壁传来的敲击墙壁的声响时,他们仍会对典狱人员说谎。

极少有人能够长时间地不与人沟通。残酷的拷打或刑罚都不如孤独那般令人难以忍受。一旦断绝与其他美国人的联系,退守到沉默中······对我们而言,这等同于死亡。

沟通不止是生理上的需要,它更是我们维持社会关系所必不可少的因素,那么怎样了解“沟通”?并通过沟通改善我们的家庭以及社会关系呢?相信《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这本书可以帮助到我们。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分为“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间”三个部分:

第一、“看入人里”主要探讨了与沟通者有关的因素,说明了人际关系的本质,强调自我在沟通中的角色,并分析了知觉与情绪在沟通中的重要性;

第二、“看出人外”聚焦于沟通者之外信息的发送与接收,分析了语言的运用和非语言线索的特征,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

第三、“看人之间”则主要讨论了关系的演变过程,侧重于亲密关系的区辨,提出了改善沟通氛围、处理人际冲突的各种沟通方法。

这本书既关注有关人际沟通的理论介绍,也加入了丰富实用的阅读材料,让阅读者通过热门美剧、电影和真人秀的分析,印证作者每一章的沟通准则,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本书的作者是罗纳德·B·阿德勒和拉塞尔·F·普罗科特。

罗纳德·B·阿德勒(Ronald B. Adler),以沟通写作为专业。除本书外,还著有六本书,主题涵盖商务沟通、公共演讲、小团体沟通、独断力以及社交技巧。在写作和教学之外,他还帮助专业和商务人士改进他们在职场中的人际沟通技巧。

拉塞尔·F·普罗科特(Russell F. Proctor Ⅱ),北肯塔基大学教授。于1990年在一次沟通学会议上与阿德勒相遇,两人就使用故事片作为教学用具达成了共识。多年来,他们围绕沟通这个主题广泛地撰写文章、四处演讲,并合作出版了多本教材。

两位老师与时俱进,这本书是修订第15版,在书中加入了媒介以及网络等沟通因素,强调了信息时代电子产品对人们沟通方面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书中运用大量的电影实例和生活秀为素材,或深或浅的印证书中的理论,有趣又发人深省,对此我分享三点:

一、自我概念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

自我概念是指对自己有相对稳定的知觉,它就像一面特别的镜子,不仅可以反映身体特征,还可以反映情绪、天分、喜好、价值观、角色,等等。你可以认为“如果没有这些,我就不是我了。”

例如你认为自己是一个“懦弱的人”,那么在和他人沟通中很难自信起来,说话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可能会被自我概念塑造出来,这也会影响别人和你的沟通方式。

人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师和同学等等。这些“重要他人”对自我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青少年,能否被同龄团体接纳(排挤)对自我概念的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

书中有一篇案例叫做“与小女孩们聊天”,描写了一位女士在见到朋友5岁女儿时候的情景,这个小女孩有着一头卷曲的棕色头发,像鹿一样漆黑的眼睛,穿着粉色睡衣,非常可爱,相信任何一个有着母性光辉的女性都会大声尖叫出来,不吝赞美之词,但这位女士没有这样说,她尽量保持沉默,怕自己脱口而出的赞美之词让小女孩知道自己有多漂亮,多可爱。

她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她想到:现在12岁以下的女孩携带睫毛膏、眼线笔和唇膏的比例在持续增高,四分之一的女性更热衷参加选美大赛,女学生们更希望自己性感而不是聪明,如果你教会女孩子外表是你第一件注意到的事,无疑会告诉他们外表比其他事情更重要,这对形成正面的自我概念非常不利。所以,作为大人的我们,可以问问女孩们最喜欢看哪些书籍?!

二、学会倾听并给予最佳的倾听反应

倾听是最普遍也是最常被人忽视的沟通形式。

有时候我们想获得良好的沟通需要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提前搜索关于我们要交谈对象的资料,他的背景、出身以及兴趣、爱好等等,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交谈。

但有些时候,我们来不及提前去了解沟通对象,那么通过倾听能够获取第一手资料,进一步了解我们的沟通对象,从而制定有效的沟通策略。

现代社会,我们每天面对大量信息的轰炸,使我们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吸引,从而分散注意力。相信我们在与家人朋友说话的时候,都有过被对方时不时的电话、微信和刷小视频等行为打扰的经历,因为是熟悉的人,被中断的话题可以略过甚至改变,但这种情况不适用于商业合作或者其他公众场合。

为获取信息的倾听,也就是有效的倾听需要我们:

(1)、少说话。

古希腊哲学家说:我们生来有两个耳朵,却只有一个嘴巴,就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说。

少说话并不意味着沉默,抱着了解对方的目的倾听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表达出自己一些感想,但有时候我们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自己却说了太多的话,这不利于我们获取信息并有效沟通。

(2)、摆脱注意力分散。

在和别人交流时,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看电视、吃东西时,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3)、寻找重点。

知道对方想要表达什么,我们才能更准确的应对。

既然学会了倾听,优秀的沟通者通常能够对所获取到的信息做出最佳倾听反应。

例如:借力使力,也可以称作顺水推舟,即在言谈中用较少的话语甚至沉默来鼓舞对方说一些话,帮助说话者弄清自己的想法或者行为;

问话,类似于“然后呢?”“你怎么想?”“后来发生了什么?”之类的问话,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事实和细节。

释义,将对方的话语解释给他听,有利于双方更好的沟通,避免出现歧义。

三、双赢——合作解决问题。

有时候一件事发生了需要我们双方去沟通,但通常不利的一方首先发起沟通请求,对那些想提升冲突解决技巧的人们来说,下面这些步骤也许能提供帮助:

确认问题及需求,订立约会,描述问题和需求,思考对方的观点,商量解决的办法,追踪后效。

我自己首先试了这个方法,发现确实行之有效。

儿子四周岁,上幼儿园中班,每天早晨7点校车会来接,夏季的时候因为起床早,所以每天让他吃完早饭再去学校,冬季孩子起得晚,基本到点就吃不上饭了,导致孩子每天上车前哭闹,我也烦不胜烦。

一天早晨他再次哭闹的时候,我和他说:“溏溏,妈妈知道你觉得幼儿园吃饭太晚,你想在家里吃完再去(确认问题),今天晚上放学咱们来说说怎么能让你吃上饭的问题好吗?(订立约会)”孩子点头答应了。

晚上放学的时候,吃完晚饭,我和孩子坐在一起,说:“溏溏,你每天早晨因为吃不上饭都和妈妈哭一通, 妈妈特别不喜欢。”(描述问题

“可是我不吃饭我饿,幼儿园要到很晚(八点半)才能吃饭,我在幼儿园都玩不下去,总是得等着所有小朋友都到了才能吃饭呢。”(孩子的观点

“那你能不能早点起床呢?这样你就能吃上饭了,妈妈给你提前做好。”

“可是我起不来,天气太冷了,我想在被窝多待一会儿。”

“但是你每天醒了在被窝里玩,为什么不早点穿衣服呢?这样就能早点洗漱吃早饭了。”

“衣服太凉了,不想那么早穿。”

“好吧,妈妈早起帮你把衣服放暖气上烤暖,这样就能早点穿衣服了。”

“那好吧。”(商量解决办法

之后的几天,他确实比之前早起,但是也只是早起十分钟,完全不够时间吃饭,所以在和老师确认不能单独吃饭之后,我听从老师的建议,在上车之前的几分钟给他准备了一两个小糕点垫底,这样在幼儿园吃饭前不会很饿,他也不会哭闹了,这成了最终的执行办法。(追踪后效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主要探讨了人对自我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强调沟通的重要性:沟通不止是对某人使用技巧而已,沟通也是我们与人共同经历的过程。比起以为强调技巧,尊重而主动的态度更有利于建立信任的关系。

希望我们都能通过学习书中的沟通技巧,建立起更加良好而积极的社会关系以及家庭关系,让“沟通”像吃饭喝水一样,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