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于林风必催之
2019年7月29日 星期一 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是三国时期的李康创作的,大概意思也就是说如果一棵树长得很高,已经超出了别的树木很多,那么狂风来的时候它必定是最先被折断的那个;同样的一个土堆要是高出了堤坝很多,那么湍急的水流来了并定会将它冲走;这人也是一样的,要是一个人的品行与众不同,那么人们必定会对他有所猜忌,这也就是人们的一种嫉妒心理在作祟。
因为在《百家讲坛》上一部《论语》的解说而爆红的于丹老师,于去年年底被免去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分党委书记的职务。她的书和电视上的讲课我都曾看过,她生动地、深入浅出地解说,普通大众,尤其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老百姓对《论语》的认识和理解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原来在大家的意识里,像这类经典古书都是艰涩的、高端的、难啃的。但是通过她的通俗化理解,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中国古代名著名篇独特的文化魅力。对于普通民众普及经典国学非常有意义。她让一个高高在上的孔老夫子走下神坛,和普通老百姓促膝而谈,原来夫子就是我们身边的那位睿智的老人,他带给我们温暖而快活的感觉。
有些人肚子里面很有货,满腹经书,但是,讲课讲得干瘪瘪的,没有味道,让听众昏昏欲睡,提起沈从文,大多数人可能都熟悉。他是民国时期著名的作家,也是历史文物研究者,在写作之余,他还是一名教师。沈从文第一次上课的时候紧张得讲不出话来,他思忖良久,才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话:“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等我十分钟。”学生看了都哄堂大笑起来,因为他们从未见过一个教授跟沈从文一样的。即使后来上了许多课,木讷、不善言辞的沈从文还时常在课堂上闹笑话,被学生嘲笑。
而有些人他就是有能力和本事调动所有听众的神经,让听众听得如痴如醉,感到热血沸腾、精神振奋。于丹就是这样的人,她口才特别好,在讲台上能舌灿莲花,天花乱坠。而且她就算是即兴演讲也能滔滔不绝,各种华丽得辞藻信手拈来,让听众如沐春风。于丹满腹经纶,却又能把这些经典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解读出来,并且让广大普通老百姓接受,我觉得她的才华的确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从学术上来说,每个人对经典的解读都不会完全一样的,于丹的解读也不是说一定就是绝对的正确,但是,我们的文化是有包容性的,是允许“百花齐放”的,她的解读也是独树一帜,绽放出夺目的色彩。
不过,“红”的时间太久了也就会有些“飘”,就会忘记了中国人最看重的谦逊、低调、内敛,就会变得太过张扬。而且,人们喜新厌旧,老是些“鸡汤”,喝久了也会厌倦的。于丹老师的国学学得这么精,可惜有这些还是没能看透,特别是“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这点还是领悟不深,你太优秀了,舍不得功成名就之后身退的话,那么,你就得承受被嫉妒的人们哄下神坛,跌落得人仰马翻、狼狈之极。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就算再厉害,可以先将自己的实力隐藏起来,谦虚一点,低调一点,直到自己的德行足以服众也不要太张扬。特别是在大红大紫之时更是要学会及早抽身、隐退。如果于丹前几年学会拒绝那么多的讲座、讲话等,不要过多地暴露自己的一些不足,不把金钱和名声看得过于重要,又怎么会以这种不体面的方式下台呢?她在成名后也就40来岁,如果潜心学术的话,年龄还有优势,肯定会有所成就的,但是这毕竟不如闪光灯下鲜花和掌声让人沉醉,毕竟太难以割舍了。
这些功成名就的人物还是要向范蠡学习,他是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是越王勾践兴兵灭吴的左膀右臂,却于功成之后放弃荣华富贵隐退离开了越国。此后又以经商有道富可敌国的财神形象出现在历史的记载中。范蠡能文善武,进能领兵灭一国,退可经商聚金银。他在人生得意之时放弃高官显爵隐退,保住了自己的身家性命和名声,他就是一个有实力而又足够聪明的人。
再拿三国的司马懿来说吧,你能说他没实力吗,当然不能,因为他是三国时期的最大的赢家,连一代枭雄曹操、刘备以及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文韬武略、运筹帷幄、无所不精、无所不能的诸葛亮,都无法完成的统一大业,最终却让司马懿统一了中国,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他平时为人低调,基本没人知道他的实力,但是,时机一到他就露出实力了,这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当然,这片树林的树木都是很矮的话,而你鹤立鸡群,于你是不利的,你就是那棵碍眼的“秀于林”的大树,迟早会被“风摧之”。但是,你可以换一个地方,换一个环境,在这里大家的个子都一样,你不会被别人嫉妒、想方设法除之而后快。人有的时候在一个不求进取、浑浑噩噩混日子的环境里呆久了,自己也会逐渐随笔逐流,而忘记了自己究竟想要些什么。这个时候还不如换个地方冷静的想想自己的初心,然后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做一个成功而有智慧的人一定要记住“木秀于林风必催之”这句话,这样才能保存实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