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责备,淡化教育
时间: 2019年3月28日,晚上7:30
主持人:江小琴,安庆市迎江区四照园小学高级教师,市级“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区级“名教师”“名班主任”“最美教师”。钟爱阅读,更热爱阅读推广,最大的愿望是能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引领家长和孩子踏上阅读的旅程。
分享的话题:
1.在任何受困扰的职业中,责备当事人是惯有的防卫手段,而且这些陈词滥调方便减轻我们对学生问题应负的一切责任。的确如此,但你有没有经历或听说过相反的例子,可以和大家分享呢?
2.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你有这样的倾听经历吗?不管是他人倾听你,还是你倾听他人,能说来听听吗?
帕尔默把我们引入一个神奇的心灵旅程,《教学勇气》让我们参与了一次精神盛宴。在2019年初,最大的收获大概就是邂逅《教学勇气》这本书,我本来是一个非常腼腆、在人群中会主动靠后站的羞于表达的人(也许是从小大人告诫我们“祸从口出”、“要少说话多做事”的原因吧),而从这本书和许多老师身上我体会到勇敢地做自己、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有多么美好!
任何受困扰的职业中,责备当事人是惯有的防卫手段,而且这些陈词滥调方便减轻我们对学生问题应负的一切责任。的确如此,与“责备”相反的应该是“自省”,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孩子,放下责备,淡化教育可能会更好。
分享的过程
例如我们在农村教学,确实感觉到家庭教育这一块真的是要去带领。我们也知道教育的问题在家长,所以我们总是会抱怨家长,但是去年我们班转来一个小孩子,十个字只能写对二三个字。后来我见了家长——她的姑姑,还没开口,眼泪就掉下来了,跟我们讲了孩子的身世。身世很可怜,她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爸爸外出打工,所以她是跟姑姑生活,由姑姑的儿子、儿媳妇抚养。然后我回办公室就跟各位老师汇报这件事。我说她家庭指望不上,就只能靠我们自己了。数学老师、英语老师都很同情这个小孩,说:那肯定是的!因为我们推卸不了任何责任,所以都尽可能的去把她拉起来,比如说最初她考试考得很糟糕,然后我们就说,看你进步多少分,只要进步就好!这个小孩我们几乎都没有人批评过她,总是鼓励她帮助她!现在真的很不一样。现在一篇文章三四百字写下来,就是不会用标点,错别字已经好很多了。有时候对那些问题儿童,我们总是会觉得是家长造成的,加上孩子多确实管不过来,心理上也会相对会比较原谅自己。但是这孩子因为太特殊了,我们反而承担起全部的引导责任,效果就不太一样。
其实,被我们拉住的孩子,远远少于被我们放弃的孩子。因为教育真的是很难,百转千回,孩子的问题他会不断的复现,久而久之,我们的耐力和信心消失以后,很难坚持住。这个案例,也让我反省我一个非常厉害的朋友跟我说一句话,她说:问题儿童都来自问题家长,正是因为他自身有问题才造成困境,你还去指望他的家长,你不是自讨苦吃吗?你应该对自己说:那就我自己来吧!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没有对自己说,那就我们自己来吧!我们总想把问题推给家长,推给孩子,推给各种外在因素。也是因为有时候,我们确实承担不起。
我来说一个我遇到的事情。我的儿子和另一个孩子参加架子鼓表演。他们俩都出错了。表演结束的时候,我特别生气想揍他(因为练过很多次了),结果同时表演,也出错的另一个孩子,先冲了下来,抱着他妈妈就哭了。说他没有打好。我当时就特别感慨。有时候可能是我们责备的太“及时”,太周全。剥夺了孩子自己反省,认识错误的机会。让他第一个反应就是竖起铠甲,用认错或者抵抗来保护自己。所以,一定有家长抱怨过,自己来没责备批评呢,孩子就开始自己给自己找理由,还有比我考得差的呢。
昨天下午我上楼的时候看到有好多男生到四楼的多功能教室去!不能去四楼,我已经在班上说过,但是男孩子们还是喜欢冒险,刚开始的时候我把他们都找来,所有的人都垂头丧气,以为我会批评他们一通,但是因为最近在读正面管教,所以我问他们,你们现在想对我说什么?大家都面面相觑,然后是沉默。接着有一个同学说四楼有很多重要的设备,而且没有老师,我们去四楼是很危险的,紧接着又有一个同学说,我要是看到了别的同学去四楼就会制止他。通过提问题,停止无效的批评和责骂,效果反而更好。因为我只是说了不能去四楼,下课的时候我并没有在走廊去监督也没有和学生在一起,责任在我。 确实如此,转变心态,我们不是抱怨,而是想办法引导,孩子的世界就春暖花开了。责备他者的时候,我们就无形中封闭了自己吧!
有时候我们一生气,学的任何方法,看的任何书籍都会立马忘记!动物脑控制了我们所有的一切!这就是最难的知行合一!没有哪本书可以真正解决某个问题,只有行动才能解决问题,书籍只是引导、启发。即使我们去读教学勇气,读各种经典的书籍,真正的化为行动,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艰难的实践还需要有同伴的鼓励!必须要保持一定的频率,才可以慢慢改变自己。
当我们用惩罚辱骂批评罚抄体罚,这样赢了孩子,而不是赢得孩子,赢了孩子是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孩子。而赢得孩子是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赢得孩子就意味着她心甘情愿的合作,赢了孩子,孩子成为失败者,失败会导致孩子叛逆或者盲目的顺从。你对某件事情投入的精力越大,你对ta的感情就会越深!
我们现在一个班,50个人,其实面对的是50个不同的家庭,50个鲜活的生命,所以越是用心的老师就越投入感情,经历越多,就越觉得收获没有付出的多,所以这样大的班级里老师真的是呕心沥血来形容也不为过。尤其在农村学校,大多数时候老师是孤军奋战。
我特别诧异,为什么现在家长剥夺了孩子做家务的权利?不管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特别差的,反正就是富有富的宠,穷有穷的宠,这样的孩子是不能自立不知感恩的,只有他付出劳动才能够知道劳动背后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去剥夺孩子们劳动的权利呢?我们隔代带孩子这种溺爱更加的严重和和无知。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让这一代的中青年人拼死在职场上,把家庭的所有养育孩子的责任推给了祖辈,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因为我们的教育其实功利,做家务、劳动、体育这些,大家都会认为对考试成绩是有负面影响的,却没有看到它们在教育中的隐形力量。大多数人只会看到看得见的存在,却不知道世界是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也在运行,影响更为深远和根本!更不要说,体育劳动能给他们比如耐力,坚持,竞争,不放弃,等等这些品质,这些品质,才会给孩子持续一生的学习能力
一个好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甚至尚未发出的声音--这样,有一天,学生才能够真实而又自信地说话。你有这样的倾听经历吗?不管是他人倾听你,还是你倾听他人,能说来听听吗?听孩子是除了听她的言语之外,更多的包括所有的神态动作,以及无意识的行为更能够反映出孩子的心理。
今天我班有个小孩彩笔丢了,然后她就让大家帮忙找,中午的时候在咱班一个生病没来上学的孩子的垃圾袋里找到了,大家私下里都说,是那个没来的孩子拿的,我虽然也知道那个孩子在行为上有点不太理想,为了不冤枉孩子,我看了监控,发现确实是他拿的。我把叫到前面,用只我们两个人听得到的声音来交流,我给了他时间去想这件事情的来由,过了一会他告诉我就是想开个玩笑。 显然这个答案对于他,对于我,都不是完美的解释,于是我说:“我想要的是真实的,你的想法,再想想”。又沉默了一会,我就那样真诚的目光看着他。我看见他眼里浸满泪水,不知心里在想什么?他说:“老师,我真没想偷。”“偷”这个字说得声音很大。我赶紧说“就咱俩能听见就行,不用让别人知晓。”他看着我,眼泪开始往下掉。“我当时就是想开个玩笑。”“那在同学找彩笔的时候,你就应该站出来说,这是我和你开的玩笑呀。” “我怕他们说我偷的,所以不敢说。”他还是坚持这样的说法。 “行,这样,你刚才的话,但我选择相信你说的,就是想开玩笑的说法。” “说说吧,你现在是什么感受?” “我感觉后悔了,别的同学一定会觉得我是个坏孩子的。我以后不做这样的事了!” 看着他,我说:“做事情一定要三思而行,不能凭一时的感觉,知道吗?对一个人的感知,是通过若干个小事情才促就的,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负责。” 他这回眼泪噼里啪啦掉下来,我递给他一张面巾纸,告诉他,今天聊天就到这里,他回到座位上哭的更伤心了。也许这就是成长的眼泪!
我曾经想过,也许放在了垃圾袋里,晚上放学就能够顺理成章地带回家去,突然间,又觉得自己好可恶,也许他真的就是想开个玩笑呢!有时我们成人就是这样,感觉自己是个侦探,非得把案子破了才好,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心灵教育。是的,真不用太较真,开只眼闭只眼。听过一老师分享,大意,看到孩子在找丢了的彩笔,会趴在蚂蚁洞口等待蚂蚁把彩笔送出来,会陪孩子守着蚂蚁洞口,最后悄悄用另一彩笔顶替。爱护孩子的童话世界。
这种拿别人东西的事,我也经历过。一次上课,班上的一个女孩告诉我,她新买的笔不见了,只有班上一个男孩下课时坐过她的位子,肯定是他拿的。我说,是不是你自己放哪忘记了,再找找看。她说,里里外外都找遍了,都没有,下课前还在,只有他坐一会后就没了。我不想冤枉任何一个孩子,但事情在那,总得有个交代。我把男孩找来,问他:你下课是不是坐过她的位子?他点头承认。于是我继续说:刚刚她说自己的笔不见了,是不是你走的时候拿错了?老师有时候也拿错东西,要是拿错了,就还给人家。快去找找看,看看有没有拿错。 幸好,孩子懂了我的言外之意。忙不迭地去书包里翻找,一会拿一支笔交给我:老师,是我拿错了,以后我会注意的。真的,从那后,班上没有丢过一次东西。给孩子一个台阶,既是提醒,也是爱护。孩子懂了,没有责备,淡化教育。倾听孩子,尊重孩子,体谅孩子,触及心灵的教育,会让孩子自尊自重更自爱。
蒙特梭利说过: 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唤醒良知,不管什么学科,渗透公民教育!我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和谐的人,不仅仅是某学科的知识。读了《教学勇气》,参加交流后,我越来越感受到心灵相互吸引对于我们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和家长的重要性了。带着思考去工作,去解决问题,办法总会有的。
拾贝于2019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