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烟雨亭文学社

池塘边的洗衣跳板

2019-08-03  本文已影响17人  桐州一皓

村庄的池塘边,都会有一块或几块较长的麻石头伸向水面,供人们在上面洗菜、洗衣、淘米等等,这块石头的通俗称呼叫“洗衣跳”(或许用“洗衣跳板”一词更确切一些)。

因为麻石表面的不平整,可以当搓衣板用,天长日久,麻石的棱角都被磨圆了,见证着历久岁月的痕迹。

有的地方洗衣跳板会设置成跟随水面的沉降可以移动到合适的高度,或者在更低的位置重新放置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平时是沉在水下的。一般来说,只要不是大旱年景,水面不会下降得很低。

洗衣跳板跟塘埂连接处是用石头垫底的,水里一般使用粗的松木树桩打在水底。松木在水里不易腐朽,有“万年松木”之称,能保持洗衣跳板的稳定性。

后来因为水泥预制板的出现,也有抬着谁家盖楼房摔坏的半截预制板安放在塘边的,板面更宽了,使用起来也更方便了一些。

洗衣跳板属于村庄公有,闲时的清早,洗衣服是要排队的。

尤其是地势稍高一点的丘陵地区,围绕村庄的池塘就那么一两口,挎着“亭亮子”(一种手提的小型水桶,里面装着衣服)站在塘埂上排队是必然的现象。

排队的大多是妈妈们,偶尔也会有一些小媳妇儿。

妈妈们出门前已经把锅里的粥烧开了(沸腾了的意思),这时候就不用管它了。可以塞点细的草末等垃圾在锅洞里,保持一个温暖的环境,好让水和米尽快亲密接触,互相能说上话儿。

洗完衣服,回家晾晒好以后,铁锅里白生生的米已经膨胀开来,饱满的米粒像是充了气般的漂浮在锅里水面的中间,就差水乳交融了。 

再次在锅洞里点上几个草把子,盖上木制的锅盖。

锅里温热的米和水一会儿工夫就翻滚起来,翻起的乳白色的泡沫直冲锅盖边沿,像是孙悟空要跳出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正一下一下的掀动着炉盖,大有掀开锅盖冲向房顶之势。

此时要及时的收火,熄灭锅洞里未燃尽的草把子,没有了大火的肆虐,翻滚的热浪随之慢慢的减弱,直至无声无息。

这第二遍大火烧开的过程,叫“铺饭汤”。水和米已经充分融为一体,再等一会儿就可以喝上香喷喷稍显粘稠的大米粥了(早饭就是吃咸菜喝粥,太稀了也吃不饱肚子)。

吃饭之前呢,家里室内的土地面是要扫一扫的,每天保持干干净净的,人也显得开心。

扫完地才开始刷牙洗脸,大都是蹲在自家的阳沟宕边刷牙,一种传统习惯的保持。

木制的洗脸架上挂着一条工共用的毛巾,上面一格是洗脸盆,下面一格是洗脚盆,分工明确。

这些不紧不慢的步骤是表现在农闲不忙的时候,赶上“双抢”就不能这么按部就班了,一切都是火速,以“抢”为主。

吃完早饭后,洗衣跳板跟前又开始忙碌了起来,这回妈妈们垮的是“腰箩”(菜篮子)。刚从菜地摘完菜回来,是要在水边摘选一番,清洗干净,然后放在腰箩里带回家。

择菜的间隙嘴里也没闲着,三个女人一台戏,何况并不止三个女人呢。

洗菜时不忘互相观察一番对方摘的菜,你送我一把韭菜,我送你几个辣椒,礼让一番,终是愉悦的收下了。乡里的民风本就是纯朴的,勾心斗角只是少数的人类。

洗衣跳板边的水很深,很清澈,隐约能看见水底的淤泥或浮沙。大人会嘱咐孩子们不要去那里玩耍。至于洗完衣服的水边竟然还能在那里洗菜、淘米,这是从来没有人想过的问题。

也不值得用心去想。

就是现在,村里家家都用上了自来水,老人们还是留恋着那老式的洗衣跳,流连忘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