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序章: 从心开始,还来得及
自律确实远比我想象和计划中的要难,这是我今年写的第一篇文章,此前最早的计划是元旦节,一直想要写篇2019年的总结,却迟迟没有动笔,其实我知道是自己的懒惰和借口,拿用不完的明天来搪塞,一推再推,但日历不会骗人,已然4月了,结果还是浪费了整整一个季度。
其实中间也有过几次试笔,但大都都写了一半,甚至几句就夭折了,很多时候我发现那些偶尔涌现出来的奇思异想,抑或是灵感,溜过去了往往就很难再找回来。我想我得养成做笔记的习惯了,要不然真正到了要写的时候,却往往大脑像一团浆糊,对着桌子发呆,半天不知从何而起笔。
今年的肺炎疫情来的来的太突然了,似乎一切事情的节奏都已经被打乱了,禁足在家中一个月有余,每天都是接受各种新闻与谣言的相互轰炸和碰撞,伴随着无尽的恐慌和猜忌,然后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感受中,我居然还重操旧业地玩起了游戏。却不曾动笔写点什么,多么好的一段闲暇时光,我想在我以后的上班岁月里,应该是很难再碰的上这么长的假期了。
我也常常怀念那段下笔如有神的时光,我觉得最巅峰的时候应该属于初中和高中,往往只要2个小时,甚至1个小时就能完成800字以上的文章,除去构思的时间,剩下的每一刻几乎都是在马不停蹄地划写,但是整个过程却又是那么的幸福和快乐,这应该就是所谓的心流吧!那时候题目大都是老师现场布置的,时间也是限定在一到两个小时,但几乎没有一次因为卡壳或时间不够而交不上作业,因为那是任务,必须要完成的。
在学生时代,我的作文也还算不错吧,经常被语文老师拿在教室里面当范文宣读,还有幸拿过校级作文竞赛奖项,在中考和高考时,语文曾一度是我发挥的最好的科目,所以总以为自个儿有那么一点天赋,但终究是已旷日持久,惟恐刀锋已锈,何况拜读过一些的经典佳作,其中有些大作让我感到窒息,可能一辈子也难以企及,所以从现在开始写,心里不由得充斥着各种的怀疑和恐惧。
要不是今年的疫情影响,写作可能还不会那么快列入我的日程的,因为形势实在是太严峻了,目前我所处的行业正遭受着几近毁灭性的打击,虽然以前也并不那么好,但尚能过得去,不愁生计。而现在几乎是致命的,公司的各项制度正在转变,从当前加强绩效考核和所处的大形势来看,这其实就是变相的降薪,甚至下一步的征兆就是裁员,恰好处于这个尴尬年纪,我明白已经处在风口浪尖了,几乎有种朝不保夕的感觉,但生活并不会因此等一下你,每个月的房贷短信还是会如期而至,父母在变老,孩子也在成长…… 容不得再踟蹰纠结,每一条大路都值得去闯荡,就算实在不行,至少我也努力去尝试过,另外一方面,我本来就觉得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记录,弥足珍贵。
当然,长期写作这件事靠的还是兴趣和目标,就像我们大部分的坚持都源于兴趣使然。年少时候的写作有一部分原因是归结于竞考升学,但我坚信个人很大的一部分是来自于激情和兴趣,现在来看,也可以称作年少轻狂,当年那一点小事居然可以写的洋洋洒洒,一丝忧伤则能渲染的似乎感天泣地,但毋庸置疑,那个时候的我确实是深深地乐在其中的。
而如今见识过太多的人情冷暖,也历经过太多的悲欢离合,但真正能走心的感受却越来越少。学生时代只有现实和憧憬,现实就是学业和课余的切换,憧憬相当于对于未来一切美好的可期。完全不知现在的柴米油盐贵,父母健康之忧,孩子成长难等事情,更别说复杂的人际关系,卸不完的重重压力和入耳侵心的喧嚣,导致几乎每个成年人看待问题的时候都不可能再保持单纯和一致,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条件都是有差异的,没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设心处地和感同身受的,最终走的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心路历程。
所以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有个名句:每当你想批评任何人的时候,要记住,不是每个人都有过你拥有的优越条件。我想在以后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感受和故事都写下来,一部分是为了自己,还有一部分是为了明天。
好了,今天写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想立个flag:
我想从今天起,先日更一个月,每天一千字以上,不限题材,不期赞赏,但求鼓励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