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6|| 你的孩子是什么人格

大家还记得《上海 17岁男孩跳桥身亡:妈妈,求你不要嫌弃我》这此新闻吗?当时看了这新闻都懵了。
在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个男孩突然从车里冲出来,从桥上跳了下去,紧跟着的女子是男孩妈妈,因为没有抓住他而坐地痛哭。
有人说孩子的行为过激,心灵太脆弱,也有人说这个妈妈会一辈子活在自责中,太痛苦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个男孩年仅17岁,但在跳桥那一刻,没有半分犹豫,整个过程,不到5秒。
但更多人想到了自己的经历,认为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她不知道,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前,都发生过了什么。
我记得上个月也有个新闻:一个19岁男生在长江大桥上,与这个世间做出了诀别。
跳桥之前,他打了个电话给他妈妈,如今听来依旧令人唏嘘:
“妈妈,我做错事情了,你不要说我,也不要骂我。您别来找我了,也别想我,您和爸爸养我这么大,我没能报答你们,只能来生再报答了。我走了,不要来找我。”
然后一条年轻的生命,就此消失。
知乎上有个提问:有出息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点赞很高的一条回答:
“考试拿第一,大学读重点,年薪上百万,娶妻白富美,嫁人高富帅,对父母孝敬感恩,对亲友慷慨大方。”
但我划着划着,在屏幕最底下,有个回答令我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为什么所有父母都希望有个出息的孩子,却从来没有问问自己,你是不是一个出息的父母呢?”
是啊,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让父母和孩子分别给对方打分,结果竟是惊人的相似。
所有妈妈给孩子打出的分数,最高是8分、7分,基本都是不及格。
妈妈们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完美,爱哭爱闹,挑食不讲卫生,种种小毛病一一细数。
可是当妈妈们,听完孩子对自己的评价,瞬间就哭了:
在孩子眼里,妈妈是这样的:
“妈妈很漂亮”
“妈妈很辛苦”
“妈妈变老了,我会很伤心”
“妈妈不陪我,我会想妈妈”
总之,在孩子眼里,妈妈是满分,没有缺点,完美得无可挑剔。
原来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不是孩子考高分,不是孩子能挣多少钱,而是孩子能够健康快乐,能够感受到自己不白来人间一趟。
支撑起这一切的,从来不是物质的富足,而是爱的滋养。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
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主要负责两个大脑半球间传递动机、感觉和认知信息的区域),海马回(负责管理情绪的大脑区域),和前额叶(负责思考和决策的大脑区域)。
孩子的大脑尚在发育中,若他们总生活在苛责、匮乏的环境中,他们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会发育成“求存模式”的结构,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家庭情感教育对孩子构建优质大脑的影响高达70%的比例,为了孩子的未来,请多使用积极向上的正面语言引导。如果孩子做得好,请尝试使用一分钟表扬,如果还做错了也不要使用暴力性语言攻击孩子,更不要去体罚孩子,请试试一分钟批评正面引导孩子。
今天,你说对话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