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的理想结局:中国式家庭逻辑的延续

2019-03-28  本文已影响0人  东风阁主

这段时间,“大嘴美女”姚晨主演的家庭大戏《都挺好》,让许久不看剧的我,也不自觉追了起来。

说起来,姚晨这几年呈现的作品,从《离婚律师》到《找到你》,都反应了我们社会的一些“中国式关系”,而在背后,是深不自知的“中国式逻辑”。

01

虽然在结局上,观众乐见“大团圆”,但我们其实都清楚,现实远比戏里要残酷。

这部剧的名字叫《都挺好》,但作者也许有讽刺的意味。

剧中这一家子,不光不好,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一个正常的”。

我们简单讲讲这一家的几个人:

先说剧中一开篇就“去世”的苏母。

她重男轻女,导致明玉和家里几乎断绝关系。

但越看到后来,才发现,她从小的成长环境,也许和明玉并没有多少不同。

比如,为了让她弟弟,也就是后来明玉兄妹的舅舅,有城里户口,才选择和自己不喜欢的苏大强结婚,之后也是各种索取。

看似是一个“女强人”,其实和明玉的心理处境非常相似。

所以,他卖房也要供明哲去斯坦福,以此满足自己的优越感、价值需求。

而明成会讨她欢心,能满足她被关爱的需求,他也事事顺着。

童年没有满足的需求,在有了孩子以后,往往会在孩子身上寻求,这一点在苏母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明玉呢,只是复制了苏母的人生。

因为苏母会觉得,“我都是这样的人生,凭什么你就不一样呢?”。

由此,明玉在心理上,也就成了和苏母一样的人:一个“渴望得到父母认可”的女强人。

所以,立誓和家里断绝关系的她,依然去操办了苏母的丧事,还掺和苏家的各种琐事。

都说他是“妈宝男”、啃老,又欺负明玉,观众恨不得咬牙切齿。再说说剧中“武打动作”最多的明成。

但这样的情况,在有多个孩子的家庭里,非常常见。

父母因为某些原因,就是无意识地偏爱某一个孩子,冷落某一个。

明成就是那个被偏爱的孩子,明玉就是被忽视的那一个。

两人所处的境况不一样,自然相互都不能理解。

明成感受到的,是妈妈几乎全部的情感关爱。

由此,他体验到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有爱、温暖的。

他根本无法意识到,给他带去温暖的妈妈,给明玉带去的,是怎样的伤害。

所以,当他看到明玉和妈妈对骂、和妈妈对着干,他会非常愤怒,他觉得明玉在欺负妈妈。

这也是他“武打动作”这么多的原因了:妈妈的宠爱蒙蔽了他的双眼,也让他在行为上非常不成熟。

02

你看,这一大家子的这些人,你说说看,谁错了吗?

很难说。

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在故意伤害谁,只是按自己的感受和逻辑办事;同时,没顾及对方的感受。

就像是长子明哲,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但他对家里的事情几乎一无所知。

他所在乎的,就是去维持他认为好的秩序。

他根本不在乎明成为什么冲动幼稚,明玉为什么冷酷无情,更搞不清他们两兄妹之间为什么好像有深仇大恨一样。

所以,他除了感叹“太让我失望了”,还能做什么呢?

这一家子,每个人都在全心全意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且完全不自知。

尤其是苏家的两个长辈:

无论是苏母“重男亲女”,还是苏父丧偶后“任性作妖”,他们都在修复自己的心理创伤,你说有错吗?

但他们确实都利用了自己的子女。

苏母利用子女,使得明成“妈宝”、明哲“糊涂”、明玉“冷酷”;

苏父利用子女,差点害得两个儿子婚姻破灭。

03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理一理,这种中国式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怎么样的逻辑。

苏母之所以可以明目张胆地利用子女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因为在她的潜意识里头,他就是觉得,父母给了孩子生命是一种恩情,我还养你就是恩上加恩,子女回报一些东西怎么了?

你看,明哲上了世界名校,可以满足苏母的优越感,自然甘愿倾尽所有;

而明成最会讨他欢心,让她感觉到自己被关注、被需要,也自然对他宠爱有加,直到宠成妈宝。

明玉呢,是毁了他幸福的那个人,他觉得明玉欠他的,因此哪怕买点复习资料的钱都舍不得给。

而苏父(苏大强)在苏母走了以后,作天作地,又是去美国、又是买房、又是和保姆结婚,一桩桩、一件件,搞得全家鸡犬不宁。

但他和苏母其实是一样的逻辑:我生养儿女对他们就是恩情,他们怎么能不回报呢?

所以,他就变成了一个“贪得无厌”的父亲。

04

作为一部文艺作品,它就是一个放大镜,把现实放大到震撼人心的地步,但底层的逻辑是一致的。

我想起了现实中一句老话,叫“棍棒之下出孝子”,这句话可以说把这套逻辑完全演绎出来了:

第一,父母需要孝子,一旦有个孝顺的子女很得意,甚至觉得自己教育得当。

第二,本质上,孝子隐含的意义是什么?就是我作为父母可以得到好处:我不在乎孩子怎么样,哪怕棍棒相向,我只在乎我以后好不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棍棒下的孝子”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就像剧中的明玉一样。他们“孝顺”,不是因为父母教育的好,相反,是受伤的心理在弥补幼时的自卑,所以永远有一种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冲动。

05

虽然也许没那么强烈,但现实中,我们的父母可能也是这么想的。

而当我们做了父母,也会把这套逻辑延续下去,不会有任何的怀疑。

如此,中国式家庭的复杂关系,也就会代代传递。

也许,在夜深人静之时,也不禁去想,这样的逻辑有问题吗?

其实,很多作家、导演都在反思这个问题了。

比如,去年意外大火的日本电影《小偷家族》,以及国内姚晨、马伊琍主演的电影《找到你》。

几个被原来家庭抛弃的人聚在一起

他们表达的意思,也许会让很多父母不舒服,但却足够真实:

其实父母生孩子,非但不是恩情,反而只是人们在满足自己的私欲。


人的终极天性是什么?

《自私的基因》一书给出的答案是:繁衍后代。

这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原始动机:我们需要一个小孩来让自己感觉圆满。

想一想,小孩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

快乐、幸福、圆满,以及无穷的向前动力。

你看,小孩的到来,实现了我们自己人生的圆满,同时也让我们免于社会异样的眼光,甚至迎来别人的羡慕嫉妒:

满足了自己的私欲,免于社会舆论压力,难道还好意思说是给了孩子恩情吗?

最多就是扯平了。

这个逻辑还有一个预先设定的假设,就是:人都想来到这个世界上。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觉得,通过我们的努力满足了孩子这个需求,这难道不是给予和恩情吗?

其实,我们都忘了,小孩在出生之前,根本没有选择,也无从选择。

有没有这个需求也根本无从说起。

更不存在说父母给了孩子生命,是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你怎么知道他就想要来到这个世界呢?

但这不重要,父母自己强烈地需要啊。

那么也就自然觉得孩子也需要,进而强行将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

这也是《找到你》片尾那段独白的大意,我觉得说的非常好。

06

所以,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父母可以毫无顾忌地利用儿女来治愈自己的创伤,同时给儿女造成心理创伤。

若干年之后,在他们长大组建家庭以后,还会在自己的儿女身上上演一样的套路,如此这般循环往复。

电视剧最终以“合家欢”的形式上演,我想观众也不会意外,但现实可没有那么美好。

现实中这样的家庭,结局大概率是一地鸡毛:老人贪得无厌,兄妹相互反感,看起来还是一家,实际上一盘散沙。

而作为文艺作品,结局最好就是能给人启发:这一家的关系,最后发展至此,为什么、又如何解?

其实无解。

每个人活着都要为自己谋求情感、需求、欲望的满足,父母更是如此。

母爱也好,父爱也罢其实并非无私,恰恰是自私的,真正的无私,是父母排除掉自己内心的渴望,真正去尊重子女想要的,而不是自己想要的。

但大多数父母或者说几乎全部父母,都是在自己情感力量驱动下无意识地对待子女,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的爱其实是在爱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后造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代代延续,但这又有何解呢?无解,这是人性。

所以,最富冲击力的结局,就是赤裸裸地呈现一地鸡毛的现实场面,“合家欢”的结局会一下子把电视剧给人的思考和回味的力量冲淡了:

结局就应该让苏大强生病,然后子女相互推诿,不加照顾;同时明成、明玉继续隔阂,从小的积怨怎么可能说没就没;而明哲也无力去管理自己原来的这个家,空余失望。

这样的结局才会给人足够的冲击力,并促使人去启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