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学习创作人物必备的工具书
日本推理小说作家大泽在昌在他的著作——《畅销作家写作全技巧》中用5个维度4个等级来评价一本小说的质量。这5个维度分别是:情节、角色、文笔、对话、立意和噱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角色”,其他要素都是围绕角色展开的。
看书时有个一闪而过的疑问——那如何写出立体饱满令人难忘的角色呢?没想到,很快就从后浪出版公司看到《创造难忘的人物》这本书,正好可以解答我的疑问。
这本书的作者是琳达·西格,她是剧本顾问,顾名思义是给剧本作家出谋划策的人。她从1981年起为2000多部剧本和100多部电影担任了策划咨询工作,并在三十多个国家教授剧本写作。因剧本咨询方面的成就,她获得了Redemptive Film Festival终身成就奖及Moondance等其他电影节多项大奖。
《创造难忘的人物》是琳达·西格访问了三十余为来自电影、电视、小说、舞台剧、广告等领域的创作者,聆听他们的写作心得,加上她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写出了逻辑清晰又实操性强的创造丰满人物以及人物关系的程序和方法。
本书共10章,前4章教会读者如何创造立体饱满的人物,中间3章教如何打造有吸引力的人物关系,后3章是如何避免刻板描写以及解决人物写作难题的进阶指导。这种逻辑清晰,环环相扣的指导书看起来十分过瘾,因为的确能学到东西。用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解释就是:“获得了力比多的满足”。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第一部分——如何创造难忘的人物吧。
1.研究人物——创造难忘人物的开始
人物会受到文化、地域、职业、成长历程的影响,这些因素都需要作者花精力研究,研究比写作的耗时更长。每个作家都有擅长描写的故事领域,比如贾平凹写陕西农村的风土人情活灵活现;莫言写山东农村的魔幻现实也很有画面感;亦舒女郎则清一色是冷静理智疏离的女强人……这些充满个人色彩的故事就是作者在这个地域这种文化中通过经年累月的观察和体验得来的。
2.定义人物——创造难忘人物的程序
●通过观察和体验,得到第一个想法。
●对人物进行粗线条刻画。
●寻找人物的核心,以创造人物的合理性。
●寻找人物身上的矛盾之处,以创造人物的复杂性。
●添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进一步充实人物。
●添加细节使人物非凡而独特。
其中“整合体验”是我比较感兴趣的。文中说“无论你从哪里开始创造人物,你最终都要用到自己的体验。”
当我把整本书读完,读到《后记》时,看到琳达·西格说:“然而,使我触动最深的,或许就是每个编剧、作家似乎都找到了他或她内心的声音。”看来写作技巧和程序都是“术”,忠实于自己的“体验”才是“道”。
科尔曼·勒克说:“如果你不在某种程度上了解自己,你就永远不能了解你的人物。你就是竭尽全力也不行。”
3.幕后故事——创造难忘人物的过去,充实人物的现在
过去决定现在,历史选择今天。有一位心理专家说:“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历史扑面而来的。”精神分析理论的鼻祖弗洛伊德说:“6岁之后再无新鲜事。” 6岁之前如何被养育,如何与父母互动会决定这个人一生的命运,6岁后发生的所有事情,不过是6岁前人生模式的重复。
因此,要创造完整的人物,幕后故事是不可或缺的。幕后故事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行为。尤其当人物要经历重大改变时,往往需要一些幕后故事信息来解释这些行动和决定。
4.理解人物的心理——创造人物的核心
之所以说这本书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从这一章也可以看出来——作者完全从学术的角度讲清楚4个因素会影响到人物的心理,即幕后故事、无意识、个性差异、反常行为。
《雨人》将影响人物心理的4个要素都放进了电影。一个是生理正常却不与人亲近、唯利是图的弟弟,一个是心理异常却爱护弟弟的哥哥,这种个性差异、反常行为揭示了他们的心理,使二者的互动很吸引人。影片又添加了幕后故事,比如家庭成员的生卒情况,和由亲子关系决定的无意识(潜意识)又让观众看到心理是如何影响人物行为的。
行为揭示心理,心理影响行为,二者相辅相成牢牢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写作的一半是心理。”《雨人》的导演巴里·莫罗说。
从第5章开始作者介绍如何打造有力的人物关系。
5.创造人物关系——4种人物关系
作者简洁地介绍了4种人物关系:吸引、冲突、对立、转化。将这4种人物关系组合可以创造很多故事。
人物很少单独存在,而是存在于关系之中。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更直言:“一切都发生在关系之中。”
这4种关系组合时,要注重平衡,尤其要在吸引和冲突之间取得平衡。如果吸引过多,人物过早结合,很难产生虐心的高潮部分;如果人物总是冲突,很快厌倦对方了也没看头儿。
人物之间彼此转化的故事也很吸引人,还是举例《雨人》,弟弟在哥哥的影响下开始表达感情,开始讲真话,也与女友重归于好;哥哥在弟弟的影响下,接触了许多新鲜事物,使刻板程式化的生活有了一些变化,学会了讲笑话。
6.添加辅助人物和次要人物——给人物关系增加质感
作者也很扼要地说明了添加辅助人物和次要人物的流程:
●决定人物的功能。
●创造一个人物,与执行这一功能的人物形成反差。
●添加细节,充实人物。
有必要说明一下这个“功能”——协助定义主人公的角色、传达故事主题、协助推动故事。由这3方面决定添加哪些辅助人物,添加多少个,以及他们要承担怎样的任务。
7.对白写作——揭示人物关系
每一部优秀电影,都有几句经典对白传世。因为这几句简单的对话,人们记住了人物,甚至感同身受地体会了人物的情感。
在这一章中作者对优秀对白下了定义,给编剧们确定了努力的方向。其中一个标准:优秀的对白传达出冲突、态度和意图,它不能讲述人物,而要揭示人物。我很认同这句话。
前几天看《生死朗读》,这是一部包含了爱情、战争、法律、伦理各种元素的好片,其中有一段对白印象深刻。
不识字的女主人公应聘党卫军的战士工作,负责看守集中营,每月挑选一些犹太人去送死。二战结束后,她被判刑。法庭上,法官问:“为了挪出空间,你告诉被挑中的女人说,你、你和你要被送去处死?”女主人公露出不解和委屈的神情说:“要,要是你会怎么做?”法官一愣,张了张嘴又合上了。
这段对白揭示了女主人公的性格、态度和价值观,同时也把战士的职责和道德、法律、正义的冲突摆出来。
8.创造非现实人物
作者介绍了4种非现实人物。其中“非人类人物”和“幻想人物”在这几年中大量地进入我的视野——因为我有了宝宝,我和宝宝看了大量的绘本。绘本多是以动物为主角,是动物形状的“人”。关注到这一点,我开始揣测写绘本的作家会如何塑造难忘的“人物”。我也许可以照着书中的建议,自己编故事给孩子听呢。
9.超越刻板描写
摆脱刻板印象要求编剧进行一定量的特别研究。想写出真实、饱满、不刻板的人物形象,就要做大量的研究,深入的接触。但作者仍然给出了非刻板人物的5个特征供作家或编剧参考。
10.解决人物的难题——进阶指导
当编剧或作家在写作过程中,遇到有关人物的难题,比如:人物不可爱、人物个性不清晰、辅助人物喧宾夺主、角色和情节无法互相支撑、人物没有突破等等,可以查看相应的解决方法,这部分适合已经从事长篇写作的作家和编剧使用。
至此,整本书介绍完毕,最精彩的部分却在《后记》。这并不是说前面的内容不精彩,相反,正文的内容粗看可以形成思路,细看可以找到清清楚楚的程序或技巧,遇到问题时还可以自助查询具体的解决办法。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些资历的作家和编剧都可以从中获益。
但我说《后记》精彩是因为,作者在此页反复提及——作家要找到自己的声音,这一点至关重要。作者说写作是一种才能,但这种才能不是不请自来的,而是“包含着艰苦的工作、一定的训练、大量的练习以及学会相信并清晰表达个人的独特观点。”
而找到自己声音的开始则是——了解自我。琳达·西格说:“了解自我对任何创造人物的过程都是一个有力的起点。”这个观点和心理学的一个观点不谋而合——人们都是以自己为参照体系来揣度别人的。所以一个作家内心的声音,代表了他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而这些都会移情到作品中表达出来。
我看完《后记》,默默地放下书,想寻找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发现自己的情绪是茫然、空虚和混乱,好像有一点坚实的东西但抓不到。看来是时候整理一下自己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了。了解自我才是写作的“道”,写作是向内探索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