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读书还是思考散文随笔杂感文心雕莲

我有茶,你有故事吗?

2017-06-24  本文已影响175人  心生莲花Y

文/心生莲花

我有茶,你有故事吗?
1. 我有茶,你有故事吗?

常常看到简书上有人写文说自己遭遇瓶颈期,才思枯竭,没东西可写。说实话,我也遇到了这种情况。也看到有不少的干货文章,告诉你怎样应对,比如多看书、多学习,注意输入,才能有输出,又比如多观察、多思考,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诸等这般,老生常谈。

你知道蒲松龄是怎么做的吗?他写了那么多的奇葩故事,难道都是来源于他丰富的想象力吗?难道就没有遭遇过资源短缺的危机吗?

当然有,但是蒲前辈有妙招。他明白一件事,天才是个不可靠的东西,还是茶比较靠谱!看他是怎么做的:

常设茶烟于道旁,见行者过,必强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

为了搜集素材,他也是蛮拼的:让路过的人给他讲故事,只要说出一些神鬼传说,就可以烟茶伺候,或者喝碗粥也不是不可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完成了《聊斋志异》,里面的490余篇故事,可不是大风吹来的,都是他一篇一篇搜集整理加工出来的

素材,就在那里,看你有没有觉察,有没有兴趣。

我有茶,你有故事吗?
2. 有素材,关键在于怎么写

有了故事,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吗?同样的故事,不同的人写,结果肯定大不一样。因为对故事的选择处理不一样,思考分析也不一样。

我们看看鲁迅是怎么做的?他在《南腔北调集·我是怎么做起小说来》中写到: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可见,鲁迅在运用事实时,并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截取有用的,来表达他的“意思”,即围绕“主题”,进行提炼、加工,最后塑造出“典型”,祥林嫂,阿Q,孔乙己等等,都是如此。

同样是写知识分子,在同时代作家笔下,大家都在写五四退潮后知识分子的时代感伤和顾影自怜的时候,鲁迅却深刻剖析知识分子自身固有的自私性。无论是《一件小事》中的“我”,还是《伤逝》中的涓生,都是在出了问题之后,首先想到保全自己。在车夫勇敢担当行为的衬托下,显出了“我”的渺小;子君死了,我才醒悟,是我的自私,害得子君又回到了令人窒息的封建家庭,最终抑郁而死。鲁迅做到了他所说的“揭出病痛,引起疗救者注意”的目的。

同样的题材,有着怎样的立场,有着怎样的思想,其结果是大相径庭的。

3. 放低姿态,才有得写

在我们常人看来,大作家大诗人总是思想深刻的,总有文思泉涌、信手拈来的本领。殊不知,他们也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窘迫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候。看来,在盛名的光辉之下,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思虑和艰辛。

素有“鬼才”之称、受到毛主席推崇的唐代诗人李贺,他写诗应该不难吧,“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压城城欲摧”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就出自他的笔端。

据史书记载,他每每外出总是骑着一匹瘦马,背着一个锦囊,带着一名书童。他有边走边思索的习惯,吟得佳句,马上写在纸上,投入锦囊。有时,他满载而归,囊中就会鼓鼓的,有时,苦思冥想,竟无佳句。母亲等他回家,倾囊检视,发现他写很多时,常常爱怜滴埋怨他:难道要把心血都呕出来才肯罢休吗?

大文豪托尔斯泰可是世界级的文坛泰斗,他老人家写起小说来不在话下吧?为了积累素材,他身边总是带个笔记本,看到什么有价值的材料,马上记下来。有人看到他的笔记本,就像百科全书一样,上面记着不同的内容。从说话的内容到生动的细节,从各类小知识到民间谚语格言,应有尽有,他作品中的许多内容就是这样获得的。他把这个笔记本称为“百宝囊”。

越是有名气的大作家,往往他们的创作之路越是笔耕不辍,像农民耕种一样,低到尘埃里,收获金黄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此话不假


我是心生莲花。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请手动点亮这颗心吧,也欢迎打赏、点评、关注我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