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文集诗与诗💿抒写情怀🍸

史上“干货”最多的巾帼英雄——冼太夫人

2019-02-25  本文已影响155人  山色归读

作者:山色归读  非经允许,不得转载。

谈到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在老百姓中最广为人知、家喻户晓的恐怕是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和樊梨花,即通常所谓的“巾帼四英”,还要加上一两位的话,也许还有佘太君(佘赛华)和秦良玉。

其实有口皆碑的花木兰的姓氏、籍贯、出生年代至今依然众说纷纭,争议颇多,史书并无明确记载,主要出处来源于南北朝长篇叙事诗《木兰辞》。

因大破天门阵、在十二寡妇出征西夏中五十三岁犹挂先锋印的穆桂英被称为“巾帼四英”之首,在民间最具人气,但是历史上并无证据证明确有穆桂英其人,更不用说上战场和立下汗马功劳,历史上只有杨六郎(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演义中杨文广是杨延昭儿子杨宗保之子,即杨延昭的孙子)的妻子慕容氏武艺高强,“穆”姓疑似“慕容”姓的音转,而且历史研究表明穆桂英的事迹中大量借鉴了明末战功卓著的女将秦良玉的经历。

穆桂英

原籍安徽池州生于江苏淮安的南宋著名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倒是个货真价实的真实历史人物:武将出身的祖父与父亲因在平定方腊起义时贻误军机被杀,梁红玉因此沦落为京口营妓。后来韩世忠在平定方腊起义后的庆功宴上认识梁红玉并结为夫妻。

梁红玉的历史功绩主要有:建炎三年梁红玉奉诏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京平息苗傅挟持宋高宗的叛乱立下殊勋,获封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在建炎四年黄天荡之战中亲执桴鼓,和韩世忠共同指挥作战,将入侵的金兀术军队阻击在长江南岸达48天之久,所谓的“梁红玉击鼓战金兵”名震天下。

梁红玉

妇孺皆知的樊梨花基本上是个演义人物,自幼随梨山老母习艺八载,武艺高强,一口绣戎刀天下无敌。相传她神通广大,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是个文武全才的兵马大元帅。演义中樊梨花是薛丁山之妻,然而历史上根本没有薛丁山其人,薛丁山的原型是唐朝名将薛仁贵之子薛讷,曾任蓝田县令之职,累功升任陇右节度使。他的妻妾史书上没有记载,但肯定不是樊梨花。

至于佘老太君佘赛花,演义中她跟其孙媳妇穆桂英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佘赛花是因为打败了杨继业,杨宗保也是穆桂英的手下败将;她们俩人的武功也都比自己丈夫的高;都曾带领杨门女将挂印出征;都立下过赫赫战功。

佘太君最早出场是在元杂剧中,她从一开始就是个艺术形象而非历史人物。如果佘太君真为宋初的历史人物,且英勇无敌而又战功赫赫、满门忠烈,这样的女中豪杰,即便正史不载,宋人笔记也不可能只字不提。

佘太花

但如果就此说佘太君是完全虚构的,很多人感情上恐怕接受不了。比较接近的说法是佘赛华本姓折,折德扆(yǐ)之女。祖父折从远,公元930年后唐明宗授他为府州(今陕西府谷县)刺史;父折德扆,后汉隐帝特任府州团练使。折太君的功绩仅在于相夫教子,根本没上过战场厮杀。佘姓是后来说书人因同音字以讹传讹。后来,折太君就演变成历史上的佘太君。

再说说事迹相对丰满和真实的明末著名女将秦良玉,她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秦良玉,字贞素,重庆忠县人。丈夫马千乘是汉伏波将军马援后人,世袭石砫宣抚使(俗称土司),马千乘因遭太监诬陷病死狱中,其子马祥麟尚幼,秦良玉妇代夫职。

她率领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后参加抗击清军、奢崇明之乱、张献忠之乱等战役,战功显赫,累封为上柱国、光禄大夫、镇守四川等处地方提督、汉土官兵总兵官、挂镇东将军印、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死后南明王朝追谥秦良玉为“忠贞侯”。崇祯皇帝曾作诗四首赞颂秦良玉;近代冰心、郭沫若也曾对她大加称赞;爱国将领冯玉祥也曾说:“纪念花木兰,要学秦良玉。”。

综观以上巾帼英雄谱,除了梁红玉和秦良玉以外,其他人要么是根本不见诸史册,要么是假借转托,或者是拼接塑造,最起码也是夸大伪饰。她们的事迹一般本朝及承接的后朝正史和私人札记都不见记载,只是到了元末明清随着杂剧、戏曲、话本、评书等口头文学的发展和普及,她们深通兵书、久战沙场、忠心爱国、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才在民间广为流传。

这些人物,到底是艺术虚构,还是确有其人?历史记载模糊不清。历代文人和地方志作者,不辨真伪,将传说记录下来,而后世的研究者,又根据这些记录来论证,以讹传讹,形成了一个循环论证的怪圈。

近代口口相传的评书兴起,特别是当代电影、电视剧、歌舞剧、动画片等艺术形式的广泛传播和再创造将她们的“英雄事迹”深深地固化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脑海之中。即便是真实历史人物梁红玉,史书中也不见其名,只称梁氏。“红玉”是其死后各类野史和话本对其英雄事迹再创造过程中所取的名字。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史上“干货”最多的、完全真实的巾帼英雄——冼太夫人。被尊为“岭南圣母”的冼太夫人(也叫冼百合)真名叫冼英,她为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第一人”。洗太夫人公元522年出生于广东高凉郡山兜丁村(今茂名市电白区电城镇山兜丁村)一个世代为南越首领的俚人家庭,历任梁、陈、隋三朝岭南部落首领,实际上充当了该区域三朝的军政长官,史称“谯国夫人”

中国历史上把广大的江南之地,即所谓“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土地上生活的“南方蛮族”或土著民族泛称为“百越”或“百越夷蛮”,而其中在今广东省境,后来又发展到广西以及以南地区的分支称为“南越”。

在当时粤西高州一带的南越人主要包含俚人、僚人和侨民(自西晋永嘉之乱起南迁的中原人)。《广东通史》载:“俚人随山洞而椟(以山洞为家,故称“俚洞”),各有部落,各为雄长,好相攻讨(互相抢夺),也有势力较大的部落联盟,由酋长统治。”

冼太夫人家世代是南越的首领,有洞属十余万家。夫人“幼贤明,多筹略”,且“抚循部众,能行军用师,压服诸越”,还经常规劝亲族为善,以解仇息兵,调解当时比较紧张的汉俚矛盾,因而在本乡信义卓著。

甚至远在海南岛的儋耳郡(今海南省儋州市附近)都有千余洞来归附她。她嫁给南梁宋康郡公高凉太守冯宝后,辅佐冯宝平息了广东原住民与中原人士的冲突,促进了中原民系和南越民系的和解,并引导海南岛各族部落归附梁朝。

冼太夫人早年就秉持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年仅二十多岁时,就力谏南朝梁武帝萧衍于海南置崖州,使自汉元帝时放弃对海南岛的实际统治起,脱离大陆近600年的海南岛重新回归中央政权的统治,此举意味着全国统一的政治制度郡县制终于在海南岛地区重新开始实行。

这是冼夫人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历史性贡献。她还教化民众,传播先进文化与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以往海南的部族割据、互相残杀、茹毛饮血的原始落后局面。

梁简文帝萧纲大宝元年,为应付侯景叛军,广州都督萧勃(梁武帝堂弟萧景之子)征兵火速赴援,高州刺史李迁仕久蓄异志,私通侯景,故伪称有病,迟迟不肯应命,并派人急召高凉太守冯宝。

冼氏夫人考虑,刺史托病而拒都督之命,背地里却积极整顿兵马、铸造军器,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因而告诫丈夫:“今刺史突然召你前往,十有八九是逼你同反,君若前往,无异于羊入虎口,不妨稍加等待,静观其变。”

几天后,李迁仕果然反叛,派遣麾下猛将杜平虏率兵迳往赣石,以便与侯景呼应。冼氏夫人自忖,高州精兵尽皆出城远征,留下李迁仕守着一座空城,自然无所作为,于是与丈夫计议良久,决定卑辞厚礼,由夫人率千余人徒步担物,内藏军械兵刃,明为冯宝为前面的未能积极响应之事派夫人向刺史送礼致歉,暗乃突袭,一举攻下李迁仕的老巢。

在平叛过程中,她结识南梁都督陈霸先,她认为陈霸先是个平乱治世的能人,大为钦佩。公元551年,冼太夫人协助陈霸先擒杀李迁仕,梁朝论功行赏,冯宝被梁简文帝封为保护侯,冼太夫人则为“保护侯夫人”。公元557年,陈霸先接受梁敬帝萧方智禅位称帝,陈朝建立。

高祖陈霸先永定二年,冼夫人丈夫冯宝卒,岭南大乱。冼太夫人一方面派自己的儿子,年仅九岁的冯仆率百越首领去丹阳拜见武帝陈霸先。陈武帝敕封冯仆为阳春郡(今广东阳江一带)郡守,其他酋长也得到丰厚赏赐,这样当地的土著上层得到安抚;另一方面,她凭着自己的威望,劝服、团结百越,使社会很快安定了下来。

陈高宗陈顼太建二年,广州刺史欧阳纥[hé]反陈,考虑到冼太夫人的巨大影响能力,欧阳纥先将冼太夫人独子冯仆骗去,欲诱迫他同反。接到儿子派人送来的信件后,冼太夫人不以儿子之安危为念而背负国家,毅然布兵拒境,并亲率各州郡百越酋长配合陈朝派来讨欧阳纥的车骑将军章昭达,内外合攻,全歼欧阳纥,救出冯仆,平定叛乱。

陈朝嘉其功,陈霸先册封其子冯仆信都侯、平越中郎将,转任石龙(今化州境内,属罗州)太守,冼夫人也被册封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太夫人”是朝廷对臣僚之母的封赠称号,官阶五品)。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南朝陈后主,但岭南地区尚未归附,仍用陈朝封赠的仪仗及兵卫甲盾,每每前呼后拥巡视各州,威镇南疆,俨然国中之国。岭南数郡共举冼太夫人为主并尊其为“圣母”,“岭南圣母”由此得名,并力劝冼太夫人割据岭南独立,以保境安民。

隋大军到了岭南边境,因畏惧冼太夫人素日声威,再加之陈朝旧将原豫章太守徐璒退守赣粤咽喉南康(今江西南康市),阻挡隋使韦洸

隋军逡巡遥望,不敢进犯,领军主帅晋王杨广于是遣韦洸示以陈后主遗书和她所赠陈后主信物“扶南犀杖”。冼太夫人在确知陈亡后,召集首领数千人“尽日恸哭”,以示不忘先主知遇之恩,然后才派遣孙子冯魂带兵北上擒获徐璒,并迎隋使韦洸到广州接管岭南,归顺隋朝。

朝廷感其顾全局、识大义,册封她为“宋康郡夫人”(因其先夫冯宝任被封为宋康郡公,“郡夫人”为三品以上官员之母或妻的封号,从三品),封其孙子冯魂为仪同三司(魏晋南北朝的一种高级荣誉性官号,意思是设置的府邸和进出仪式都跟司空、司马、司徒这三司一样)。

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年,番禺(今广州)俚帅王仲宣起兵抗隋,岭南各族首领纷纷响应,围攻广州总管韦洸,韦洸中流矢而死。“诸州跟叛”,形势紧逼,冼夫人遣其孙冯暄率军救广州,冯暄因与王仲宣的部将——泷水(今广东省罗定)豪门土著酋长陈佛智关系亲密,按兵不动,贻误战机。冼夫人发现后,大怒,将冯暄问罪下狱,改派另一孙子冯盎出讨叛军,与隋将鹿愿会师,共败王仲宣。

冼太夫人又随后出兵平叛,“所到之处,闻风归顺”,平息叛乱后,将近七十岁的冼太夫人又跨骏马,张锦伞,带着骑兵,护卫隋朝诏抚使裴矩巡抚诸州,所到之处,各地首领如苍梧的陈坦、冈州(今广州新会一带)的冯岑翁、梁化(今广东惠阳一带)的邓马头、藤州(今广西藤县)的李光略、罗州(今广东化州境内)的庞靖以及其他地区的民族首领,都来拜谒和受爵,从此使岭南地区完全得到了安定。

隋文帝对冼太夫人在岭南的影响力大为惊异,表其功,对冼太夫人大加赏赐:追赠冼夫人的先夫冯宝为广州总管,并赐予他荣衔谯国公,冼夫人则被封为“谯国夫人”(“国夫人”是朝廷对一品官员或国公之妻的封号,从一品,若国公之母,则为“国太夫人”);并敕准洗太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

冼太夫人之孙冯盎也获封高州刺史(当时“高凉郡”朝治已改制成“高州”);敕免被她下令逮捕下狱的孙子冯暄,且恩赏其罗州刺史之职;隋文帝还给予她很多赐物,独孤皇后也赐予首饰和宴服。

“谯国夫人”本是散官,也就是朝廷赐予官员等级的荣衔称号,按例属奖赏重臣有官名而无实际职事、仅存名号的官员。但这里隋文帝是授予冼太夫人开府建衙的实权:一方面比照总管衙门,设置幕僚机构和属官,有统筹整个岭南地方事务的大权;另一方面颁予印信兵符,授权指挥岭南六州兵马,且给予一项特殊权利,遇有紧急事故,可以不先奏报朝廷而便宜行事。

这是一项特殊的前所未有的荣耀。从古至今,最高统治者对调动、指挥军队的授权非常敏感,朝廷大将出征归来尚且要缴还兵符、印信,这里却等于授予冼太夫人常设的调动指挥权。总管岭南六州军政大权,就意味着朝廷视之为南疆柱石及屏障,不是总管,但是具有统御岭南全境的“超级影子总管”的大权。

在冼太夫人将近80岁高龄时,还派长史张融上京,上书朝廷,历数番州(广州)总管赵讷罪状,请求朝廷查办了赵讷,并亲持诏旨巡历了十几个州,抚慰因赵讷贪财暴谑而亡叛的俚、僚各族人民,力保了岭南的安定和国家的和平统一。

朝廷因冼夫人揭发赵讷及安抚民众有功,赐冼太夫人隶属珠崖郡的临振县汤沐邑一千五百户(就是临振县的这1500户不向皇帝交赋税和徭役,而直接交给冼太夫人作为私邑收入),封赠其已过世多年的儿子冯仆为崖州(今海南省)总管、平原郡公。仁寿初年,冼太夫人辞世,隋朝谥她为“诚敬夫人”。

这些恩典固然体现了隋文帝对冼太夫人的倚重和信任,同时也是与冼太夫人的能力、实力、势力、忠心和一贯拥护中央政府、维护民族和谐的政治取向是匹配的。

自秦始皇征服岭南起,延续至汉朝、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一直在边陲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所谓“羁縻州”制度。“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羁縻,喻牵制联系之意,藉以形容天子与边疆四夷之关系。也就是一方面要“羁”,用军事手段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另一方面用“縻”,以经济和物质的利益给予抚慰。

宋、元、明、清几个王朝改称“土司”制度,也是这种历史的延续。岭南的羁縻州对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在南越首领所在地方设置郡县,同时任用民族首领当郡县长官,赐予他们封号爵位,世代沿袭。

对于内部事务,朝廷很少过问,任凭土官裁处。从而朝廷可以“坐而制服”边疆少数民族,纳入朝廷管理。这种“以故俗治”的羁縻策略是岭南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应岭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而制定的政策。

这样累经世代,一些家族政权就可以逐渐坐大,如果尾大不掉且萌生异心,就会成为朝廷的麻烦。比如上文所谈及的陈朝反叛的广州刺史欧阳纥家族就是这种情况:欧阳纥是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地方土著豪族出身,其父欧阳頠任广州刺史,其叔欧阳盛任交州刺史,另一叔欧阳邃任东衡州刺史。

欧阳纥接任父亲广州刺史之职经营有年,成为地方实力派,所以欧阳纥倚恃其家族的势力,常有忤逆朝廷之意。陈宣帝陈顼即位后,为了削弱欧阳纥的势力,降旨将纥调离广州。欧阳纥感觉离开家族盘踞的势力范围凶多吉少,遂于九月宣布反陈,最终被冼太夫人和隋将章昭达联手剿灭。

再比如冼太夫人的夫家冯家,也是粤西高州一代的世家地方势力。五胡十六国时期北燕君主冯跋(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创建北燕国,冯跋死后其弟冯弘杀死冯跋的儿子冯翼,自立为北燕国君。在位六年后,北燕被西魏所灭,冯弘被迫逃往高句丽(今朝鲜),两年后被高丽王所杀。冯弘身前派儿子冯业率300随从先行渡海归附南朝刘宋政权宋文帝刘义隆,不想原来准备去建康(南京)的冯业一行海上遇到风浪,到达广东新会便居住下来。

冯业被刘宋朝廷封为怀化侯,授罗州刺史。这样冯业被后世冯氏奉为岭南开族始祖,冯业用中原汉族的文化意识开导南越族,使人民安居乐业。从冯业到冯融落籍广东高州,冯家三代都是岭南望族。

冯融任罗州(今化州)刺史时,高瞻远瞩,打破传统偏见,说服儿子冯宝娶南越俚人大首领冼氏女为妻,开创汉俚联婚的先河,具有远见卓识。冯冼联婚,是汉族高级地方行政长官与俚族大首领的政治联合,有利于顺利推行中央政令和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团结、融合。冯冼家族“每劝亲族为善”,“诫约本宗,使从民礼”,在俚族社会里推行汉民之礼,即儒家之礼,三纲五常、仁义道德的封建教化。

难能可贵的是,她还一直教育她的冯氏和冼氏族宗亲的子孙们相继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和民族团结尽心尽力。每逢年节,冼太夫人都将分别藏放的梁、陈、隋三朝赐物陈列出来训示子孙,要他们象她一样忠君爱国,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

不仅冼太夫人成为南朝梁、陈及隋稳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为岭南地区社会相对百年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她的子孙在她的言传身教下也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楷模。

隋朝灭亡后,冼太夫人孙子冯盎与曾孙冯智戴逃返岭南,聚集各部落酋长,拥兵马5万,守土防乱,实际控制了从番禺到苍梧(今广西梧州),以至朱崖(今雷州半岛、海南岛一带)等地。有人游说冯盎“隋朝已灭亡了,国内外到处很乱,唐朝虽应运而生,但政教还未孚众望,岭南尚未有所归属。你现在已辖有二十州,领地数千里,其地已广于当年的南越王赵佗,还是称南越王吧!”

冯盎牢记其祖母“要维护祖国的统一、维护民族的团结,不要搞分裂”的教导,说:“我世居南越,迄已五代。作为岭南边疆大吏的,也只有我一姓,子女钱财我都有了,人生宝贵像我一样的也不多。我常常担忧的,是如何才能无愧于先人所创建的勋绩,怎敢擅自称王呢?”由于冯盎治理有方,岭南局势稳定,社会安宁。当岭南纳入唐朝版图后,高祖李渊授冯盎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吴国公,后改越国公。

纵观历史,南北朝时代正是我国由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经历过一次近300年的长期大分裂,大混乱,然后重归统一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二次大融合大形成的时代。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客观情势使谯国夫人脱颖而出。

冼太夫人历经梁、陈、隋三朝约80年,其军事、政法活动横跨南越10余州。她生逢全国时局最混乱之时,作为南越军政首领,拥有自己的庞大武装力量,并且深得民心,完全在岭南具备割据称雄的条件,但她却事国以忠,亲民以德,行政以仁,治兵以义,因此恩播百越,威震岭南,而深受人民爱戴,屡得皇朝褒扬。她的武功与文治相互辉映,使其成为中国巾帼英雄中的第一人。

正因为冼太夫人夫人以边陲番族,明大体、识大义、安抚百姓、绥靖地方,让岭南地区安定繁荣达半个世,她90高龄去世时隋朝追谥她“诚敬夫人”,后来明太祖和清朝同治皇帝分别谥封她为“高凉郡太夫人”、“慈佑太夫人”,《隋书》、《北史》、《资治通鉴》均为她立传,千百年来,民间出于对她的敬仰与崇拜,从全国各地到海外东南亚,在各处修庙建祠,以作奉祀用的冼太庙共有2000多座。

今天,很多广东人把冼太夫人、禅宗六祖慧能和孙中山三位先贤并列,足见人民群众对冼太夫人的尊重和爱戴。冼太夫人无疑也是史上“干货”最多的第一巾帼英雄!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