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酒一杯,明灯几盏,以慰平生
我总是在想对于一个少年来讲什么才是他的幸运?
一个年轻的生命在上下求索的时候,总会有一个人或者几个人愿意为你倾注光阴,而你愿意依着他们的言行,苦苦前行,不负韶华。
书名:清酒之魂
作者:盐野米松,曾用三十年时间走访全日本,对各地手艺人进行采写,而本书是对日本清酒之神农口尚彦的采访记录。
农口尚彦在日本的清酒界里是扛把子似的人物,一生从事酿酒,27次荣获日本全国鉴评会金奖,2008年被授予日本黄绶褒章,获得厚生劳动省认定的酿酒界至高荣誉—— “当代名工”。
这本书里讲了农口的个人成长以及酿制一杯好的清酒所蕴含的匠人精神。而这里最让我触动的,是成就他一生事业的三位贵人。
父亲培养农口正确的酿酒态度
农口出生在清酒世家,父亲是一位出色的杜氏。杜氏是指酿酒的负责人,在酒庄里具有绝对的权威。杜氏对产出的每一瓶酒负责,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清酒包装上。一名杜氏的水平如何,品一杯清酒便能知晓了。
父亲从小把农口带在身边,小小年纪就知道,在这个行当里怎么挑人、怎么看人、怎么用人?日后农口自己成为杜氏,这些经验帮助他更快、更好的进入工作状态。
父亲在他十七岁时做学徒的年纪,并没有亲自带他,而是送他到别家学习。父亲说:如果一开始就跟着自己学,是学不好的,要先去吃别人家的饭,回来才能更好地吸收我的经验。
学徒期满,农口回到父亲手下工作。在此期间,父亲对他很严厉,即使是别人的过错,只要是不好的事情,父亲就会对他发火。
酿酒的工序环环相扣,一个地方出了差错,可能这批材料就不能要了,要扔掉重做。因此,对每一个环节的把控都要有负责严谨的工作态度。如果因为不是自己分内的事便不管,是酿不出好酒的。
以至于在以后的工作中,他总比别人多干三四倍的活儿。即使是别的工人不好好干,他也会默默把别人的活儿都干了。他担心万一出了差错,被杜氏责罚。
农口得父亲言传身教,养成了勤谨的做事态度。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道理,就是不要管别人怎么做,而你只要问你自己,你要什么?你要成为谁?而你应该怎么做?这一点父亲懂,少年时的农口也懂。
恩师山森培养农口对酿酒时机的判断
农口在学徒期间有一位恩师,叫山森,是他的第二位贵人。
要想成为杜氏,在酿造的过程中,要不停思考什么时候该下料?什么时候米曲好了?什么时候酵母繁殖好了?
山森在带农口时,总是自己先判断过酒曲的状态,然后再问农口,“现在是不是时候到了?”“是不是该做下一步了?为什么?”
因为总被问,农口每天在车间里不停地检查、观察和思考酿酒的每一个过程的习惯,他“闻味道、测温度、用牙咬,用整个身体和五感去体会。
山森说,现在是酒曲最好的状态。农口就会想好在那里?如果想错了,农口会想到底错在哪里;如果得到了肯定,会仔细地确认这又是什么样的状态。牢牢的记住这个状态
就这样反复练习了两年,基本上达到了跟师父同样的判断力。十九岁的农口用两年的时间,已经把师父一生对酒的判断力学到了手,而这是成为杜氏的最重要能力。
我在听这段的时候就在想,农口的恩师、做学徒的酒庄,一定是父亲精心挑选的,他知道农口在学徒期间应该具备一个什么样的能力,当然农口也没有让父亲失望。
柳社长给农口展示才华的平台
清酒“菊姬”的社长柳辰雄邀请农口为他们的品牌酿酒,这使他在28岁时成为杜氏,并且是史上最年轻的杜氏。这位柳社长也是农口的第三位贵人。
柳社长完全不懂酿酒,平日里因为身体虚弱,滴酒不沾。为了家族品牌的延续,他把所有的信任和希望都放在了农口身上。
为了让农口全心全意酿出好酒,只要农口说需要什么机器,柳社长就毫不犹豫地买来。
在四五十年代大米是限购的,为了酿出更好的酒,柳社长不惜高价在黑市上购买大米。
经过多年的反复尝试、各种调整,还有柳社长的大力支持。农口成功了,并因此被被封为了“清酒之神”。
农口有才,足够刻苦,可也要遇到一个资本雄厚,能赏识他才华的伯乐。清酒的研发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经年累月。柳社长愿意一直支持他,直到他成功的那一天。
书中的最后,农口写了这样一句话:
“酿酒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自己最深的感情,倾注到酿酒所需的所有物质上——曲呀菌呀都不会说话,所以你必须要让自己正直地面对它们。如果想糊弄它们,那酿酒一定会失败。即使把自己化成粉末也要顺应它们,让自己去适应曲菌、去迎合酵母菌。没有这样的心态是酿不出好酒的。它们绝对不会服从于个人强加给它们的固执。”
面对生活不也是如此,不是要生活适应我们,而是我们逐渐了解它。
这样的故事总是使我感动,我曾有一段迷茫的时期,无助、孤独。有位阿姨陪我走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
她用温柔的眼注视着我,拉着我的手,轻轻的点头,静静听我诉说,慢慢的宽解我。
有些事对别人来讲,可能不算什么,可于我而言却是不可逾越的高山。是她伴着我披荆斩棘,渐渐剥开迷雾。
有一天我们对坐着,轻摇红酒杯。我说,姨,您是我生命中最耀眼的那盏明灯。谢字是无论如何说不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