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字裡藏醫——意志

2022-01-30  本文已影响0人  毛石
“意”和“志”是心理活動“憶”的結果。《靈樞·本神》說:“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

人有多種心理活動,最淺的心動層次是欲。人們常說的七情六慾中的六欲,就是指耳、目、口、鼻、肛門和小DD(小MM)的本能慾望。飢欲食,渴欲飲;精滿欲交合,男需女,女要男;腹滿欲便溺;目欲見色;耳欲聞聲;鼻欲嗅香。《呂氏春秋·貴生》中說:“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意思是說,人活得不僅要有量,還要有質,前提就是這六種基本慾望得到滿足。這種心理活動是先天本能,不教而會,不學而能。在這一點上,人與動物無異。

人為萬物之靈,在於人有更深層次的心理,比如說“情”,也就是情緒變化,也就是七情六慾中的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是人之常情,但是長久、過度、劇烈的情緒變化,則會影響身心健康。《素問·靈蘭秘典論篇》中說:“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意思是說手厥陰心包的募穴在膻中。心包就是掌管控制人的情緒變化的器官。心包功能強大的人,一般比較平和,不會因雞毛蒜皮的小事影響情緒。而心包較弱的人,一般比較情緒化,易激動,好悲傷,情緒起伏跌宕,久久不能平靜。反過來說,外界刺激過於劇烈,也會傷及心包的功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傷心,最終就直接影響心神,進而影響全身氣血運行。《靈樞·口問》中說:“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由此導致氣機紊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篇》)。或者傷及全身臟腑功能:“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恐作腎,悲傷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

人更高層次的心理活動就是“感”,也就是感情和情感活動,就是所謂的動情,諸如愛恨情仇、貪嗔癡怨。如果說七情六慾僅僅是動物本能的話,感情似乎為人類所獨有。比如情愛,“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動情生愛直接觸及人的心神,讓人產生如癡如醉、欲仙欲死的感覺,使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一旦喪失,便失魂落魄,如行屍走肉。

人的心理活動最高級層次就是“悟”,或稱覺悟、頓悟,結果就是通神。《素問·八正神明論篇》載:“岐伯曰:請言神,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雲,故曰神。”這種開慧覺悟的層次,是眾多修行、參禪人的追求目標。

我們要說的“憶”是介於“感”與“悟”之間的心理活動。簡單地說,“憶”是思考,憶的結果是“意”。“意”是出生以後人為訓練培養出來的意識、思維、思想。古人將意歸於後天之本脾,認為“脾藏意”。被保存的記憶是“志”,比如永志不忘、日志等。古人認為“腎藏志”,這和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有直接關繫。

人類沒有虎豹的尖牙利爪,馬鹿的奔跑逃逸速度,僅僅依賴人的本能很難生存。所幸有意識思維,懂得利用火、工具,趨利避害。所幸有記憶,得以代代相傳,增益積累。所以,意志是人類最寶貴的資產。意是後天培養形成的,所以和生存、生長的環境有很大關繫。現代很多關於呆傻的狼孩、猴孩的報道,就證明即便有先天的遺傳,不經過人的教養,人和低級動物言行無異。

意的最初階段是識,也就是辨識、意識。目辨色耳辨音,鼻辨臭,舌辨味,身辨覺,進而辨利害、美醜、善惡等等,形成判斷。得到意的主要手段是學,以學獲知,透過學可以掌握前人積累的經驗教訓,學的重要手段就是背誦,也就是志,以此來大量存貯知識。有了知識以後還需要親身實踐,使得死板的知識融會貫通,為我所用,此所謂習。透過學習,再加上自己獨立的思考,就會形成自己的思想,正如孔子所言:“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意為心音,是內心的震蕩、波動、起伏,流露出來為聲,或言或語,寫出來為文,畫出來為圖符,刻出來為篆紋,塑起來為偶像,保存在內心成為記憶就是志。如果內心相通,產生共鳴的話,根本就不需要刻意表達,此所謂心心相印、拈花微笑、盡在不言中、得意忘言、得意忘形。如果言語拙劣,互不理解,就會出現言不由衷、詞不達意、言在意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等諸多問題。

人為的思想、意識如果符合自然之道的,我們稱之為德。違反自然之道的思想,可謂無德或缺德。養生處世之道,不過就是調和後天的意志與先天本能、神明的關系。《靈樞·本藏論》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如果我們完全順應自然先天的本能,那也就是個動物;如果我們完全按照後天的教育壓抑自己的本性活著,就會很痛苦。關鍵就是要在意志和欲、情緒、情緒、情感、神明之間找個平衡點,這樣才能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可惜從古至今,很多人不是“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就是“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最終結果只能是“半百而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