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

《十二公民》观影笔记

2017-03-28  本文已影响53人  燕飞宇
十二公民

朋友磊子简讯:“十二公民,可以看看。”

打开笔记本,腾讯找到:老片?带有杂音的广播叙述背景,文字模糊不清、破旧的老楼里一瘸腿短裤穿白色背心的大爷、轰隆隆开过去的火车、堆着消防器材风扇打不开也没有任何装修的房间,年代久远的感觉扑面而来。

百度科普:“《十二公民》影片于2015年5月15日在中国内地上映。改编自1957年的经典美国影片《十二怒汉》。”

还好有1957这个数字。

100分钟,一个地点,12个人构造生活。向来喜欢这样的切口。

时间:暑假考试后;

地点:政法大学;

人物:不同阶层不曾相识的12位公民;

事件:12位公民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20岁富二代弑父”案后组成陪审团进行模拟法庭辩论;要求12位公民全体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

尝试记录,尝试代入体验,尝试叙述。

“20岁富二代弑父”大家的关注点不出意外是“富二代”。于是伊始出现11有罪:1无罪的辩论局面,上演一场闹哄哄的争吵。然,让自己发表意见的时候不好好说、别人说话随意打断、动辄偏离案件、不顾逻辑关系主观臆断、人云亦云、脸红脖子粗一言不合就吵架动手……满屏幕市井小人物的嘴脸。不论8号检察官敦敦劝导呼吁生命重要,司法严谨;不论9号大爷平静叙述,感同身受;不论地产商穿着考究,脾气平和,言语条理,无法阻止自己的厌恶,甚至想到如果这是国家公民真实面目,生存其中真是不幸。

观影过程想到东野圭吾小说《嫌疑人X》,不由哑然失笑。数学老师石神、物理教授汤川这样的精英人物布棋解局当然不同凡响,电影本身讲述的是公民,普通群众的意识、人性,倒是我苛求了。

随着情节推进,列车通过固定地点时间计算、老人开门15秒案情还原、女证人证词考证、刀具向下向内切口假设;辩论局面逐渐变化,各色层级人物内心剖白,多了理解,多了宽容,开始愿意坐下来慢慢听他们说话。

案件论述到后面两个证人证言有撒谎的部分。人命关天,被重视,为了被重视,他们臆造了事实,或许都不自知,像极了生活中的我们自欺欺人。

想起《看见》;想起柴静说的不评论,不解释,不感受,只陈述;想起一个片段:

部里一次活动,聚餐吃饭,人声鼎沸。陈虻一句话不说,埋头吃,我坐他侧对面,他披下来的长头发,一半都白了。

出来的时候,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就跟着他走,默默走到他停车处。他停下脚,忽然问我:“二十几了?”我笑:“三十了。”

他顿了一下:“老觉得你还二十三四,你来的时候是这个岁数,就老有那个印象。”

我看他有点感喟,就打个岔:“我变化大么?”

他端详我:“没变化。”顿了一下,又说了一句:“还是有点变化的,宽厚点了。”

唯愿岁月给予我宽厚。

电影角色整理:

1号法学院助教,会议的临时组织者。

2号数学教授,小心翼翼,开始发言的那段笑声真是瘆人,还反证法,好在在列车通过固定点计算时反应迅速。

3号出租车司机,儿子离家出走老婆离婚。是整部电影中最具张力的角色没有之一,说书一般讲述了一遍案情,难为情节细节栩栩如生。“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不管爹做了什么事情,是他爹就算碰一个指头也该杀”、不讲逻辑,完全主观臆断,我甚至怀疑他根本听不懂大家谈论的内容,嗓门大……最让我不喜的角色,是不是说明演绎越到位?

4号地产商,与政法大学的女孩是恋人关系。衣着考究,摆事实讲道理,手拿草稿不在场证明论述、情绪积压、小概率等言之有理。

5号入狱后又被释放的普通青年,哥哥被人砍伤,少言寡语,推己及人,对事件嫌疑人抱有同情心理。

6号急诊科医生,“证人没有说谎的动机”、“我不同意您的结论但是我赞赏您的态度”“尊重生命”算是亮点。存在感弱。

7号学校小卖部老板,凑数,全程对事实冷漠,市井人物的斤斤计较、欺软怕硬,卑微谄媚演绎的很到位。

8号检察官,模拟法庭中心角色、推动者,坚持“无罪推定”。

9号经历过文革迫害的老人,经过岁月沉淀后更加宽容、平静。

10号老北京人,包租户,手晃扇子,惯用语“河南人”、“外地人”,习惯性打断别人说话。

11号学校保安,河南人,曾两次报考政法大学,思维逻辑过关。

12号天津人,几乎全程天津腔调。在无罪、有罪间反复,存在感一般。

题外话:

我们介绍或者认识一个人的时候,工作岗位是让人物立体饱满的重要因素。当然了这句话本身也带着很大的主观色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