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交互设计与用户体验移动产品PM

定性资料如何分析

2017-06-11  本文已影响630人  ux2017

之前做过一些定性研究,所以定性资料的分析过程也算是略知一二。但是在实际的分析中,仍是主观的分析理解较多、客观规范的流程较少。因此查阅了一些资料,希望整理一下定性资料的一些通用分析方法,以备参考。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分析定性资料的技能仅仅通过了解这些方法论是无法获得的——这是一项需要足够的经验累积的技能。毕竟定性资料往往多而杂,再精明的方法也无法告诉你具体应该如何分析。我们常说定性研究的工具就是研究者自身,方法和流程只是辅助,更多地要靠自己的思考和经验。

定性研究数据分析显然是一门艺术,注重的是技巧。没有所谓的“正确方式”。——来自《洞察用户体验》

那为什么还要去规范定性分析的方法?因为我们希望从定性资料中发现清晰的、可验证的且确实的意义。在方法上做到了规范和可重复,在呈现研究结论的时候才能有足够的底气。

了解定性资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资料都是定性资料。定性资料来自我们的一手经验,反映了人、事和情境的本质。我们从访谈、焦点小组、现场观察等研究方法中所得到的资料可能是录音、录像、原始的笔记等,这些都是最原始的定性资料。

其实我们早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做筛选和解读资料的工作了。不管我们的准备多么充分,关注点如何,都不可能收集到关于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个场景的所有信息,而我们收集到的信息也不会是完全未经过加工而呈现的。比如记录员记下了“他说这句话时情绪很激动”,这个信息就已经经过了个人的理解和加工。这种加工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总不能要求记录员记下“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毛孔增大、呼吸紧促、声音有些高亢”这类描述,且不说这很难观察到,我们后期读这些材料的时候,其实也有赖于记录员的加工来帮助我们理解和还原当时的场景。

还有一个陷阱是,人的行为本身是有意图的。人们会进行自我印象管理,期望去操纵别人对他的看法。因此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言语未必是自然的(这个问题在自我报告的问卷测量中也存在)。所有这些复杂性给了定性资料分析者很大的挑战,在庞杂的定性资料中,我们需要去还原和理解真相,还需要从这些信息中提炼出来可靠的意义和联系。

定性分析的基本流程

虽然这个过程见仁见智,但是还是有一些大致流程可以遵循。

  1. 转录。文本是最方便处理的形式,首先需要将获得的录音、现场笔记等资料转录为可读的文本。
  2. 编码。是对资料进行简化、提炼、初步分析的过程。
  3. 资料展示。使用可读性更强或者逻辑关系更加清晰的形式展示信息,资料展示的过程也是对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的过程。
  4. 引出结论。从资料中提炼出规律、模式、解释、因果、命题等,并在提炼的过程中快速验证。

转录

转录过程是很耗时间的。如果是一个小时的录音,转录为文字可能需要花费大概两个小时。如果数量不是很庞大的话尽量自己转录(并且尽早开始),因为在转录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加深对这个个案的理解,甚至可以将我们现场观察到的、而录音中无法反映出来的信息补充上去。

转录需要尽量精准,不要因为认为被访者说的话没有价值或者难以理解,就简单概括或者跳过。因为我们在未开始浏览所有资料形成初步的假设之前,并不能够判断哪些材料有价值。所以转录时需要尽量完全还原,可以以特殊格式加上自己的一些注解,但是不要让信息在转录过程中被遗失。

编码

编码是我们对原始材料进行逐层深入的处理的过程,即给转录出来的文本标注上代码(这个代码跟程序猿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一套具有确切含义的、标准化的词组)。跟转录一样,第一次编码最好也是随着资料的收集逐步进行,因为在你对原始材料的记忆更加深刻的时候进行初步整理会更加有效。

编码一般会有多个层级。首先细读材料进行一级编码,为每个段落标记一级编码;然后根据一级编码系统进行二级、三级编码,逐渐去提炼出共同的概念和模式。编码的层级越高,关注的东西越具概括性、解释性,尝试着在低层级的代码中寻找可重复的规律,汇聚成高层级的代码,形成概念结构图。

编码系统的建立有三种方式:

  1. 归纳法。基于扎根理论,在开始分析之前并不预设编码系统,而是在分析资料的过程中逐步地、自下而上地形成编码系统,从而能够实现从原始资料中提炼出理论和规律。
  2. 演绎法。根据已有的理论和假设,预先设定一套编码系统,在资料分析的过程中直接使用这套系统中的代码进行标记。
  3. 综合方法。融合了归纳法和演绎法,不预设代码系统,但是为代码预先创建一套基本的说明系统,限定代码的规则和范围。在资料分析的过程中,根据资料本身的属性和说明系统的要求,产生代码。

代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资料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去调整编码系统,因为有些属性我们在前期分析中觉得很重要,但可能在看了更多的资料之后,会推翻之前的假设,或者发现另一些重要的因素,所以我们需要去更新编码系统。但无论如何,编码系统本身是标准化的,如果后面的分析中代码发生了改变,那么前面已经编码的部分也需要相应地做出调整。

在编码的过程中,可以同步记录下另一些重要的信息。比如一些备注说明,比如为每一个个案材料创建一个关键信息的摘要单等。

资料展示

对定性资料进行直观的展示的目的是:将资料以更加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我们发现和比较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对资料进行可视化展示的过程也能够帮助我们进行资料分析,因为需要对资料隐含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挖掘和梳理。

下面罗列一些图表,都是来自于《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一书,其中包括了对单一个案的分析图表,也包括跨个案的图表。

矩阵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件的流程和关联,或者用于个案间的比较。

矩阵表

网状图:强调多个变量或者元素之间的关系。

网状图

脉络图:描绘所处的情境、社会体系等,在相关脉络中深入理解人的行为。

脉络图

决策图:人们思考和决策的关键节点和流程。

决策图

认知图:非层级的网状图,包括很多节点及其联系,表现人们的认知模式。


认知图

散点图:根据两个或者多个维度,展示所有个案的情况。

散点图

引出结论

我们常常认为定性研究擅长探索和发展假设,只有定量研究才能得到强有力的解释和因果关系,尤其是通过实验或者随机试验的方式。其实,定量研究往往揭示的是相关关系,即使是通过实验得出因果推断,我们往往也只能够知道故事的开头和结局,而真正吸引人的黑匣子——A是如何导致B的——这个问题定量研究往往无法解答,只能通过一些猜想进行解释。

定性研究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事情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有机会去了解因果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发生的。关于因果或者过程的结论,我们可以从定性资料中建立假设,然后在其他的个案或者之后的定量研究中进行验证。

因果网络图:通过归纳法或者演绎法,揭示关键要素及其关联。

因果网络图 因果网络图

我们进行资料分析时,一般都是先从个案开始分析,慢慢从具体推演到整体。在提炼整体的模式时,可以通过个案导向或者变量导向的方式。前者是深入研究每一个个案,看他们是否符合同样的理论框架。后者不太注重每个独立个案的情况,而是跨越个案去寻找共同的模式和主题。

后记

定性资料的分析是一门经验学科,但是我觉得了解这些常用的分析方法还是很有帮助的。至少在下次拿到一个定性研究项目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尝试用这些方法进行练习了。

最后附上《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与实践》这本书推荐的常用的编码工具:ATLAS/ti,HyperQual,Kwalitan,MAX,QUALPRO,The Ethnograph。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