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李玩式的成长,是人类大规模的屠杀
01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狗十三》的海报印着这句话,被禁五年后提档上映,这是我2018年看过的最真实的电影,也是一部藏着刀片的电影。
从演员阵容来看,除了主角张雪迎,其他的我都不怎么了解。拍摄的时候,张雪迎也只有14岁,戴着一口牙套,顶着一额头青春痘,穿着肥大的校服,本色出演普普通通的初中生李玩。
“十三”就是指李玩的十三岁,“狗”是指一条名为“爱因斯坦”的狗。
李玩的父母离异多年,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亲和继母生了一个弟弟,但一直瞒着她。
某一天放学,家里突然多了一只小金毛犬,李玩感到很惊喜,得知是父亲送的,她又突然变得不那么热情,不想再多看一眼。
爱因斯坦一直黏着李玩,最终她还是接纳了它,和它成为好朋友。等她付出感情,已经和狗分不开的时候,爷爷买菜的时候把狗弄丢了。
李玩大哭,发了疯似的找狗,找遍菜市场的每一个角度也无果,爷爷试图阻止她,她失手将爷爷推倒。
继母出了个主意,重新买一条狗骗李玩说就是爱因斯坦,狗自己跑回来了,李玩一眼就识破了家人合伙编造的慌言,让家人把狗送回去,她自己找。
家人都觉得李玩太不懂事,狗都找到了还闹。孤立无援的李玩选择逃离这个家,去找男同学喝酒诉苦,几年没出过门的奶奶也为了去找她走丢了。
最后,父亲从迪厅把李玩强行拖回家,一顿暴打。混着鲜血洗了一个澡,李玩终于服软,承诺再也不闹了。
02
打完李玩,父亲开始忏悔,让女儿坐到他腿上。但是这种先打一巴掌又给一颗糖的做法,巴掌带来的伤害就真的能抹平吗?
父亲说李玩已经不小了该懂事了,不要只想着自己。言下之意是,李玩要为大人的价值着想,不要影响他们的生活。但没人为李玩着想,他们从不把李玩珍视的爱因斯坦当回事。
李玩的家境并不算差,但父亲支撑这个家不容易,陪孩子去公园一直在讲电话,什么事都是点头哈腰听领导的,喝得醉醺醺是常事,累到穿着裤子洗澡也没警觉。
于是父亲就把打李玩这事合理化了,他说自己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没睡好觉,李玩又不省心,所以过分了。我打你是因为爱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
然而,父亲对李玩所谓的爱,几乎是捣乱、起反作用的,他甚至连李玩的老师也会叫错。
电影开始的时候,老师把父亲叫到学校。李玩还在左右为难,到底是加入物理小组还是天文小组,希望父亲能给建议。
老师说李玩英语差,参加英语竞赛获奖能保送高中,父亲直接发火,替她选了英语小组。父亲根本不在乎李玩喜欢什么,考高分和顺利上高中,自然要排在第一位。
选完兴趣小组李玩不理他,他用钱来安慰她,李玩拒绝,他便开始责骂。也许真是赚钱不易,所以他才会认为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那个年纪的李玩,最期待的,只是父亲能陪她去看一次天文展。
李玩喝酒被父亲撞见,父亲怒砸酒瓶,质问李玩,谁让你喝酒的。然而在应酬的酒桌上,他却换了李玩装果汁的酒杯,让女儿给领导敬酒。他不让李玩喝酒,并不是喝酒不好,是没有得到他的允许。而在他参与的酒桌上,喝一点红酒没事,这是懂事乖巧的体现。
李玩被酒瓶的碎玻璃划伤,错不在于喝酒,而是违背父亲的命令。就像大人在孩子沉迷手机的时候大发雷霆,可孩子年幼的时候,明明是他们忙着打麻将,或者不想陪孩子玩,扔给孩子手机的啊。
李玩参加英语演讲比赛忘词,让到场观看的父亲觉得很丢脸,差点不想认这个女儿。得知李玩物理竞赛获奖可以保送高中,又高兴得差点没说全靠自己的基因好,当初明明是他阻止女儿选择物理小组的啊。
“我打你是因为爱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他爱的,更多是自己的面子。
03
陈铭说过一个金句,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李玩的爷爷奶奶,何尝不是借着爱的名义,做着屠杀李玩个性的帮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就算做错了也是为你好。
每次奶奶让李玩喝牛奶,李玩喝完就吐。李玩从小跟着她长大,她不可能从来都没发现,只是她认为牛奶是好的,李玩就该喝。
父亲打李玩的时候,奶奶在一旁劝,看似很爱李玩。但在这种情况下,越有人劝父亲火气越大,会觉得李玩就是惯的,这次绝对不能再放过她。
开始的时候,李玩给狗取名,爷爷说爱因斯坦这个外国名字取得好。后面李玩说糖尿病吃南瓜不好,外国的南瓜和中国的不一样,爷爷又说她崇洋媚外。
爷爷是没有立场的,没有统一的逻辑体系,也没有固定的评判标准,就是仗着自己年纪大,“我说的都对,你一个碎女子,只能服从”。
李玩找狗,爷爷追出来硬把她拉回去。爷爷怕李玩感冒,李玩担心狗死亡。爷爷无法真正地交流和换位思考,根本不关心李玩在意的是什么。就像你加班很晚到家已经累到无力只想睡个好觉,你妈六点就把你叫醒说吃早餐对身体好,这样的关心何尝不是负担。
李玩的继母,倒也不是那种春天后母心的歹毒之人,但是很伪善。她投其所好买轮滑鞋给李玩,并不一定是出于爱,可能只是想演一场戏,讨好这一大家子。
正如她在儿子的生日宴会上的秀,她问儿子:“你穿的衣服是谁给你买的啊?”
儿子说:“爷爷给我买的。”
然后她夸儿子聪明,什么都懂,一大早就闹着要穿爷爷买的衣服。真的不是她故意给儿子穿的吗?
面对这样一大家子的伪善和一切都以自我为中心,让李玩在本该建立正确三观的年纪,无所适从。
04
我经历的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毒打,来自我的叔叔。
当时我读高一,帮做泥水工的父亲和叔叔记账,在讨论名字和日期哪一个放横排的时候产生分歧,但叔叔觉得他才是权威。
叔叔不耐烦地说:“别犟了,老子做的帐比你解的题还要多”。
我回怼:“我在网上查了,搞会计的都是像我这样写。别觉得你什么都对,你写的「早夕」也是错别字,已经废除了。”
然后叔叔反手就是一巴掌打在我脸上,他还试图踹我,被我躲开,踢到床沿。自那以后半年多的时间,我都没有理过他,他的五个脚趾又肿又绿,指甲脱落又长出新的,但没有得到我的道歉。
在很多亲子关系里,就像一个家暴受害者说的,我们花一辈子的时间,等待父母给我们道歉,他们花一辈子的时间,等待我们说谢谢,而大家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如果非要去找李玩做得很过分,应该道歉的事,就是她失手将爷爷推倒,害得爷爷很长一段时间行动不便。
但是讽刺的是,后面弟弟玩打妖怪的游戏,把一家人都打了个遍,打得爱因斯坦2号狂吠,还把奶奶的额头打伤见血了。李玩想让弟弟道歉,一家人的态度却让李玩彻底心碎。
奶奶夸弟弟力气大很棒,父亲说小孩哪能不犯错,继母说畜生吓到孩子了要父亲把爱因斯坦2号送去狗肉馆。
原来李玩被认为“无理取闹”,换来的一顿暴打,仅仅是因为男女有别。
一位恩慈的父亲,一种信实的爱,一个持久的誓言,是否已离这个时代太远?以至自己的青春残酷如斯,别人的谎言老而弥坚。
05
成长是什么?
也许就是李玩在父亲和老师的联合威逼下,修改了兴趣小组;是爱因斯坦走丢后,李玩躲在房间里,把音乐开到最大声,然后痛哭。
是李玩在深夜跑出来找爱因斯坦,穿行在街头巷尾,敲遍陌生人的门,却一无所获;是李玩混着鲜血洗澡,脸上的指印犹在,然后试图去理解并原谅施暴的父亲。
是李玩好不容易接纳爱因斯坦2号,却因为弟弟的错误,苦苦哀求父亲不要把它送去狗肉馆;是喜欢上一个女孩就做一次纹身的男同学说,回去洗个澡好好睡一觉,以后这种事还多着。
最后,李玩被保送高中,父亲答应满足她的所有要求,她只求父亲告诉她爱因斯坦2号的下落,最后得知它被送去流浪狗收容所,拒绝进食饿死了。
父亲流着忏悔的眼泪,算是已经真情流露了,最后却说再买一只狗。他仍然没有换位思考,仍然没有意识到李玩在意的究竟是什么,这种不可交流的孤独,将伴随李玩一生。
李玩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原谅家人,缝合自己的伤口,将那些裂痕一层层铺在幼小的心灵,靠着时间来遗忘,然后变成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
听话懂事一点,做个让家人省心的好孩子。即便牺牲个人意志,也要成为大人们心中理想世界的一块拼图;就算委屈难过,还是要安慰深夜在车里痛哭的父亲;哪怕锥心刺骨,依旧可以咽下眼前的那盘红烧狗肉,并说一声“谢谢”。
相比李玩开得起越野车,说得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父亲,又有多少孩子年幼被殴打的时候,也许仅仅是想要买一个5元钱的玩具。
他们一生都得活在不但给不了爱、还给不了钱的父母给的自卑和阴影里。
李玩式的成长,是人类大规模的屠杀,从个性张扬、嫉恶如仇的少年,变成磨平棱角、心口不一的成年人,没有人能幸免于难。
在人间,有谁活着没经历过炼狱?亲爱的同类,让我抱抱你。